逯思思
【摘要】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應用與共享,高等院校積極響應教高【2015】號文,積極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數量出現井噴式增長。但在線開放課程后續的運作與推廣、在線開放課程如何融入到傳統教學課程中去是很多高等院校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本文結合在線課程的實踐現狀,為高等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后續推廣與具體應用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在線開放課程;高等院校;實踐教學
一、在線開放課程的實踐進程和實踐背景分析
中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等新型在線開放課程的興起是從2012年8月開始的,2013年4月北大、清華等院校向國際學習平臺推送課程。2013年5月召開了在線開放課程與高等教育改革系列研討會,同年10月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學習平臺正式運營,所以2013年是我們國家的“慕課元年”,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成立了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旗下,在線開放課程持續發展,這種新型課程形式新穎,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截止2017年底,據統計,我國數百所高等院校已建成5000余門在線開放課程,并有7000萬余人次的高等院校的學生們和社會學習者在線學習,逾11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至此,我國的慕課總數位列世界第一,還有超百門課程上線國際著名課程平臺,也為世界慕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18年1月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了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這其中一部分課程的學習人數突破了百萬人次,近20%的課程選學人數超過十萬人次。2018年教育部門計劃認定800門,到2020年,認定數量將達到3000門左右,使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深入融合,推動課程建設邁向更高臺階。
二、目前高等院校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模式
在線開放課程作為一種新興學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工具,以彌補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但它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教育。縱觀我國目前在線開放課程在高校課程中的應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線上線下、互助互補
隨著數字和社交媒體日益成為學習者生活中的不可忽略的部分,教師傳統的單純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逐漸向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并被大多數在線課程所采用。線上學習平臺的課程具有規模大,開放性強,學習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習資源豐富的特征,學生也可以就網上學習的難點與困難,與教師線上展開互動交流。同時,還會有定期的線下見面課程,面對面答疑與互動、實踐與輔導,與在線課程互助互補。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安排是講授、練習、糾錯,混合教學模式下,課堂變為討論、練習、糾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二)課堂為主,線上為輔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它顯著的優勢,但并不適合所有類型的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以在線課程為輔的應用模式常見于專業性強的課程類型,授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情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考慮差異化教學,以問題為導向,啟發學生思考,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直接快速地將知識點全面、完整地傳達給學生。同時將重難點、技能操作、延伸拓展等內容建設成視頻資源,以二維碼方式穿插在立體化教材中或者運行于在線平臺上,結合線上測試系統、交流論壇等,達到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
(三)線上為主,教師督查
以線上為主混合式的應用模式目前被大多數選修類課程和網絡遠程教育所采用,被高等院校作為全校性公選課的一種補充供全校學生選修,一般情況下學生學習方式為在線上自主學習,在完成課程規定內容的學習后,通過在線考試即可獲得相應的學分。課程學習過程中,有的院校會安排一名教務人員或者多名任課教師在線上進行輔導、督查。
三、在線開放課程在實踐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問題
1.重數量,輕質量
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經歷了近六年的持續發展,尤其是近兩年在線課程數量出現迅猛增長,雖然從課程數量來看,我國在線開放課程位列前茅,但從質量來看,卻并非如此。各大高校紛紛致力于建設一門又一門的在線課程,卻忽視了對課程質量的評價和監督。
2.資源利用問題
在線課程在建設的過程出現的一個突出問題是課程的利用情況,大多數高校只顧一味地追求數量而忽視課程質量,導致課程質量差,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缺乏新意,自主選課時沒有學生報名,所以也出現了強制學生選擇課程的情形,有的甚至強制不成,課程直接閑置,并沒有開課,只建課不用課,造成極大浪費。
3.課程重復率高
課程重復率高是建設過程中另一問題,以中國大學慕課為例,搜索稅法,顯示7門相似課程;搜索會計學,出現15門基礎會計或者會計學原理等相似課程。這些相似課程的知識點、課程形式幾乎一致,只是建設學校不同,而且還有一個共同點是質量不高,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為什么不能高校聯手共建,提高質量,資源共享。
4.缺乏規范的學分認定制度
關于在線開放課程的學分認定制度,目前情況是大多數高校均予以認可,但是課程學分的具體折算標準、學分如何轉換還沒有統一標準,還存在著不同高校課程標準不一,部分高校對學分認定收費、高校與高校之間的校際壁壘等問題。
(二)問題原因
1.重立項,輕建設
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對精品在線課程的認定標準,多是對視頻數量、上線運行時間、學習人數的要求,缺少對課程質量的考核,比如稅法課程內容是否過時,有沒有滯后于國家新規,運行過程中有沒有及時更新;比如學生對在線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等都沒有予以評價,導致很多課程重形式輕實質,重立項輕內涵建設。
2.建設經費不足
一門在線開放課程的課程資源是否豐富和課程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課程建設經費的影響,一門優質的在線課程需要學校充足的資金支持,建設經費不足會使課程拍攝質量、課程資源、課程制作大打折扣。
3.師資團隊經驗不足、積極性不高
為完成學校任務不得不做課程建設,或者自身教學任務繁重,精力不夠,課程建設經驗不足,整體規劃尚需完善,形式單一,缺乏特色,導致課程資源質量不高。
4.缺乏對課程建設和平臺的監管
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對在線開放課程的在線運行、實際應用、學生對課程的評價、課程的教學效果等環節的監管,對在線學習平臺的安全有序運行也沒有有力保障,導致課程上線后處于脫管狀態。
四、在線開放課程融入高校課程教學的合理化建議
(一)加強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
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仍需高校之間加強溝通與協作,做到共建、共享、共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為各高校搭建交流共享平臺,讓不同院系相同領域的教師們可以合作共建,發揮各自的優勢,強強聯合,提高質量,避免重復,共建一批優質、實用的在線開放課程。
(二)擴大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覆蓋面
目前,在線課程平臺有數十家,建議將一些優質課程資源在一部分平臺集中開放共享,沖破學校限制、地域限制,讓更多優質課程資源覆蓋更廣泛的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鼓勵優質課程教育資源向西部地區發展應用,擴大優質課程資源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
規范合理的在線課程學分制度是在線課程持續發展的基礎,各高等院校應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度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質量認定標準和學分認定標準,加強教學質量、教學過程、學分準換、學分認定等制度建設和創新。
(四)明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責任主體
高校是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主體、應用主體、管理主體、更是責任主體,應建立并逐步完善在線開放課程的質量監督制度、課程線上運行保障制度和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制度,保證課程質量,重視課程應用,擴大課程受眾范圍。
總之,高等院校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改革,主動適應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立足國情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強課程建設與公共服務平臺運行監管,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應用與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