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
【摘要】“訂單式”培養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和企業用人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徑、但隨之而來的也有相應的法律風險。因此我們可以采取行動減少或者避免法律風險的出現。
【關鍵詞】“訂單式”培養;必要性;法律風險
一、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培養的必要性:
(一)政府職責的要求
政府對職業教育具有指引、管理、調節的職能?!坝唵问健迸囵B全程需要政府、企業、高職院校、社會各方互相合作。在這些合作關系中,政府的引導、協調、推動和促進作用尤為突出。政府的這一作用能使高職院校、學生和社會都從“訂單式”培養中獲得實在的利益和好處,實現各方都贏的局面,使“訂單式”培養健康發展。
(二)“教育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大力提倡“教育法制化”,即立法機關制定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以此為依據管理與教育相關的各項事務,有效保障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
(三)高職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高職教育的特點就是對應企業需求、面向企業市場、實踐性強,培育的學生能適應企業工作的時間短。在高職院校進行“訂單式”培養是高職教育直接對接市場、適應市場的有效途徑。但在實踐中所顯露的問題提醒我們應該對“訂單式”培養防范其法律風險,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與制度層面保障“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健康發展。
二、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培養存在的突出法律風險:
(一)“訂單式”培養合同不規范:
(1)合同簽約主體混亂?!坝唵问健迸囵B的參與主體涉及企業、高職院校和學生三方,在實際調查中發現,“訂單式”培養合同的主體有的是企業和高職院校是合同雙方。有的是企業和學生雙方。有的是企業和高職院校簽一份合同,學生和企業又簽訂另一份合同。簽訂訂單式培養合同的各方混亂。(2)合同內容簡單粗糙。在實際調查中發現,訂單式培養合同的條文只有十幾條,關于企業、學校的權利和義務的條文更是缺乏,這不符合我國高職教育培養學生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校企合作健康進行的要求。(3)違約責任條款規定不清晰。在實際調查中發現,“訂單式”培養合同中有違約責任的條款規定的鳳毛麟角,即使有違約責任條款也多是規定的學生違約承擔的責任。對于企業違約應該承擔的責任的合同較少見。
(二)“訂單式”培養合同的參與各方缺乏穩定性
(1)企業履約能力不穩定。教育的時間年限較長,學生在校培養的時間一般是兩到三年。而市場的變化對企業的存續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2)學生履約的不確定性?,F在的學生思想活躍,接受信息快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導致學生擇業觀和就業觀會有變化。很可能在入學時愿意選擇的企業和崗位,在畢業時又不愿意。從而導致其履約的不確定性。(3)學校履約能力受教育經費、教育成本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早在1999年教育部、國家計委出臺的《試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意見》中規定“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茖哟螌W歷教育,其招生計劃為指導性計劃,教育事業費以學生繳費為主,政府補貼為輔。
三、避免高職院校實施“訂單式”培養法律風險的建議:
(一)明確制定“訂單式”培養合同的具體內容
制定“訂單式”培養格式合同?!坝唵问健迸囵B在我國各處蓬勃開展,其合同使用將會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政府部門可以組織教育專家、法學專家、企業專家、學生代表等共同商議和制定格式“訂單式”培養合同。,制定“訂單式”培養格式合同充實了相關法律資源,大大降低了各方的締約成本和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訂單式”培養中參與各方無“范”而循的問題。一份標準的“訂單式”培養合同的具體內容。合同應該有明確的合同當事人。合同內容應該明確詳細的規定合同各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規定培養目標、培養時間、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明確用人單位、學生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和承擔違約金的標準。簽訂合同的企業是由于企業經營問題無能力接受畢業生的話,需要我們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企業單方解除合同時的法定條件,避免用人單位借機拒絕接收畢業生。
(二)抓緊修訂《職業教育法》的相關內容
(1)明確參與各方的法律關系及其權利義務。明確規定“訂單式”培養中企業、高職院校和就業學生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及各自享有的權利和應當承擔的義務。(2)明確企業培訓學生實習實訓的硬件措施的標準、企業內指導老師應該具備的資質。因為企業工作場所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企業學習和操作能力的培養。指導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為人處世。(3)健全關于學生安全保障的規定。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極為重要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中有關工傷、醫療的規定不適用于學生。因此,應當以法律形式規定實習、實訓過程中用人單位、學校、學生分別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