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蘭
【摘要】高校的轉型發展要求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要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尤其是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改革,因為它涉及的學生面最廣。
【關鍵詞】轉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
一、普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雖然很多有識之士在自己的文章里論述了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及應對之策。然而,實際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并沒有多大的變化,教學效果也沒有顯著的提升。因此,對于長期奮戰在“一線”教學崗位的教師,我們非常有必要分析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一)教學目標導向問題
就本人所知,在很多普通高校,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以四、六級通過率為導向,通過了四、六級考試就意味著是成功的英語學習者,各種獎項和評優也隨之而來。這種導向就導致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只關注學生語言詞匯的學習,包括死記硬背單詞和知識點等等。然而學生一旦進入社會,才發現自己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很多學生無法展示英語學習的應用能力,只會一些只言片語。這就達不到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以語言基礎為核心,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為將來就業所必需的職業素養。
(二)教學模式問題
縱然我們已經生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21世紀,科技不斷改善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然而在一些普通高校,“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占主導地位,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師,他們不愿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拓寬信息的輸入與輸出,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呆板,教學手段單一。除了自己大學所學的英語專業知識,大學英語教師普遍缺乏所教專業學生的相關知識,學生無法在課堂學到與他自身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自然就無法成為具有英語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師的語言功底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等主客觀條件阻礙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步伐。
(三)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不科學
在部分高校,期末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比例仍大,常常達70%左右,這就導致學生不重視平時知識的積累,而是期末搞突擊復習通過考試。更有甚者,個別高校還以四、六級成績作為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依據,這無疑是引導學生以做四、六級真題為主,其他能力可以忽略。還有個別高校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與本班四、六級通過率掛鉤。這樣的教學考核方式缺乏科學性,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也束縛了教師教學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二、課堂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改革教學導向,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大學英語教學的導向不唯四、六級通過率,以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最終目標為導向,把辦學思路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文秋芳教授曾提出的“產出導向法”,著重論述了“學習中心說”和“學用一體說”。它主張學用結合、學中用,用中學。此理論要求學生逐步學會運用英語來為職業和社會服務。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教師應樹立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手段,以學生為出發點,借助現代科技,展示多樣的社會發展。并且能學習和充分利用APP學習軟件來幫助學生提升語音,拓展學生課外學習素材,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專業知識的英語應用表達,使學生能從課堂的“教”和課后的“學與用”中真正受益。普通本科院校還可以聘請一些行業的專家或者企業家走進課堂,讓他們能夠從實踐層面為學生講授所需要的專業知識,以及企事業單位對學生能力的期望值,從而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提升指明方向。
(二)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知識單一的教師在轉型的高校里將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有雙師型教師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和改革的浪潮。一方面,“雙師型”教師不僅能講授理論課,同時也能夠指導實訓。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且還能夠根據行業和職業的發展變化,對本專業建設提出有價值的建議。雙師型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多參加暑期培訓,或者利用網絡遠程課堂聽課學習,獲得相關專業知識,如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將基礎課與專業課(如工商管理、電子商務等)知識相結合,使自己適應職業教學。各個普通高校應為“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加大支持力度,讓他們定期到企業參加短期實踐,接觸并熟悉學生未來崗位對英語技能的要求和用人單位最新需求,積累崗位實踐經驗,增長行業見識,不斷更新大學英語人才培養方案,立足學生未來職業,把學生培養成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三)完善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中,應加大過程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可將平時成績比例提升到50%-60%(我?,F在是60%,期末考試占40%)。在平時成績的認定中,增加聽、說、讀、寫等應用能力的考核力度,讓學生重視英語學習的平時積累和應用,并且還可以增加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考核,如參與企事業單位組織的涉外活動等,不僅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實踐,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對教師的教學考核也應從是否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來考核,包括對學生課外活動的指導方面來考查。
三、結語
現在普通高校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英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教師隊伍的完善、多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科學的學習效果評價機制,讓學生切實掌握真正的應用型英語能力,從而成為新世紀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