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婕 趙粼 黃涵年
[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教育改革,各高校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多元化拓展教學手段;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機結合;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師資隊伍。
[關 鍵 詞] 職業生涯規劃;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68-02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現為:(1)目的性明確,其目的就是幫助在校大學生認識自我、熟知社會就業現狀、了解行業發展前景、合理規劃個人職業發展。(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連續性和動態化,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內容更新。(3)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高職學生畢業時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1]。對在校高職學生的調查顯示,僅約30%的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知識,其中“非常了解”的只有2.6%;對職業生涯規劃知識“一知半解”的占到了約46%;認為到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且對就業有幫助的約占60%;認為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有必要的約占86%[2]。因此,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有助于大學生從入學起就進行自我認識和環境認識,讓大學生明白“為什么學”“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幫助大學生進行準確的職業定位并提升職業競爭力。
二、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滯后性與局限性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涉及高職院校學生在校的三年期間,沒有涉及大學教育之前,也尚未涉及學生就業后的職業規劃與選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也導致高職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薄弱,主動性差,且簡單地將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就業指導,只重視短期效應,關注就業率。
(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不完善
高職院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常只是一門必修課程,授課形式單一,以輔導員的理論授課為主,缺乏社會實踐和行業企業一線的認知。課程的建設體現出單一化和基礎化的特點,教育過程中并沒有與學生個體需求相結合,沒有同專業學習相結合。
(三)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缺乏專業性
職業生涯規劃的師資團隊通常由輔導員或招生就業處的老師組成,師資隊伍單一,多數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和系統專業的學習,僅僅只是憑借經驗開展指導工作,很難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由于受專業師資隊伍指導能力的制約,對學生而言,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失去了其應有的效應。
三、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路徑的探析
(一)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學習與提高實踐的自覺性
新時代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特別愛好、性格特征等制訂職業生涯規劃。高職新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時,應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明確自己的優點與特長、缺點與不足,逐漸改進完善自己,將全面科學的自我認識與評估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任務,只有明確了個體的不同特征,了解每種職業對知識技能的不同要求,在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時,才能有效選擇與自己特質相適應的職業種類,有效提高職業成功率[3]。
(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豐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
國外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發展歷史較為悠久,且呈現出個性化、服務性、實用性、專業性和連接性的特點,對推動新時代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改革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4]。美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對象不僅包括在校生,還包括已畢業的校友,且建有完善的師資隊伍,開展一對一的學生指導服務。英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建有專業的師資團隊,且政府法令規定了鼓勵社會有關部門對學生認知行業企業發展現狀提供便利條件。加拿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由校、政、企三方共同參與,人員專業化水平高,服務意識強。德國的職業生涯規劃,從高中畢業開始大學期間每年開設不同內容的職業指導課程,還涵蓋法律知識。日本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也是由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共同參與,另外,針對未就業或難就業的學生,政府還制訂計劃,對這類人員進行再培訓,以提高其就業能力。各國的各種先進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并將其有機地結合到我國新時代背景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中。
(三)建立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
1.思政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大學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儲備人才,也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的主力軍。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不僅加強了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文化學習,而且培養了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實現學生個人成長成才。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機結合,有利于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擇業態度和就業觀念,確保大學生在校期間或走入社會后都擁有正確的思想指引。職業生涯規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加明確化、多元化、具體化[5]。在新時代背景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更能體現出職業教育的人文關懷,既是現代高職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作為高校教師的教育責任。
2.豐富全面的教育內容
在具體課程設置上,一是要增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連貫性,結合校園文化、專業特色,從大學入學開始就設置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學習,從開始就樹立良好的就業意識并持續到學生畢業,甚至可以延伸到學生就業初期。二是學校要細化課程教學內容,突破傳統的授課內容,應將課程分解為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教育、職業禮儀情商、職業素養培訓、就業能力培訓、職業實踐實訓等具體內容,每學年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且教學內容應根據社會現狀做適當調整及更新。三是加強教學反饋監督,高校加強對教學效果的監督,關注大學生的反饋意見,確保教學質量。
3.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途徑
除了常規的必修課程(通識課)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應該通過專題講座、選修課、實踐活動、技能競賽、就業實戰等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使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畢業前開展就業教育指導時,要開展個體教育與指導,最好能做到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聯系指導,讓每一個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情況、就業前景等,初步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尤其處于“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開展信息化教育,創新網絡教育模式,如開發網絡課堂(云課堂)、提供網絡優質教育資源的篩選及推送、拓展網絡咨詢服務等。還可根據在線學生個人信息采集系統,幫助學生進行相關職業測試后推送適宜的課程配置,根據個體不同情況還可自由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間安排等,更好更靈活地服務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6]。
4.開展班級心理輔導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普遍性、發展性和創生性,這就需要把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個人意識,再通過學生實踐鍛煉來實現創生。班級心理輔導就是一種有效的輔導方法。班級心理輔導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形式,該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集體心理輔導教育,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7]。班級心理輔導是由過往的補救性輔導向預防性、發展性輔導的良性轉變,也是目前高校開展心理輔導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自我認知,進行職業規劃。
(四)完善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各高校、各專業在不斷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有豐富頂崗實習模式的,有建立訂單班的,有開設定向班的等。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如開展頂崗實習過程中的“師徒結對”,學生可以在頂崗實習前與“企業師傅”展開一對一的師徒結對,然后在校期間就可以對將來從事的崗位、任職條件、就業環境等有提前認知,“企業師傅”可以對學生的個性特征、知識技能等有提前判斷,通過這樣雙向的有效判斷,達到相互了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適合的就業類型及崗位,也可以幫助企業選擇適合不同崗位的人才。通過開展定向班、訂單班、學徒制等形式,也可以讓學生在入校開始就對將來擬從事的行業、崗位有初步認識,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深入認識,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比較擅長的崗位技能,為將來更好地實現就業做準備。
(五)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團隊
(1)各高校充分利用校內校外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專業特長的人才,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理論與實踐優勢互補的職業生涯教育教師團隊。(2)高校應擴大社會聯系,充分調動校友、相關領域專家、企業人士等資源,成為學生的“生涯導師”,為學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有益指導和經驗。(3)要加大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強化任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網絡化工作技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豐富教學載體,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紅.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教育探索,2012(3):151-152.
[2]姜明倫,李戰國,顏小芳,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行為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寧波市6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5(2):110-116.
[3]高建波,劉燕鳴.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背景下的高職新生適應力培養研究[J].職教論壇,2016(23):33-36.
[4]陸小玲.國外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1(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