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君
[摘 要] 在中職教育的進行過程中,需要通過公共課程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英語是公共課程的重要內容,要與學生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形成有效鏈接,才可以在鞏固英語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現狀,從初中英語與中職英語教學銜接著手,提出相關對策以供參考。
[關 鍵 詞] 新課改;初中英語;中職英語;有效銜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002-01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推動之下,英語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中職階段的學習除了進行專業課之外,還開設了英語公共課,這不僅迎合了時代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學生以后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但是從初中到中職,不僅學習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度安排等都大有不同,因而導致很多學生吃不消,因此我們必須從當前中職學生英語學習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究英語學習的有效銜接。
一、當前中職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突出問題
(一)英語學習基礎較差
進入中職的學生,大多數在初中階段學習成績就不是非常理想,尤其是在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方面大都比較欠缺,因而英語學習的基礎比較差。加之中考成績不理想,他們在學習自信心方面略有不足,這些都會影響中職階段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中職英語學習難度加大
初中英語學習的難度比較低,且知識點相對集中,因此很多學生后期的英語學習以刷題為主,但是中職階段對英語學習的詞匯量、語法掌握、語言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等要求提升,這些都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
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難度低,相應的教師的教學進度慢,但在中職階段不僅課程容量加大,而且教師的教學進度會明顯加快,教學方式的改變使很多學生趕不上進度,而教師一人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這就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更為吃力。
二、中職英語與初中英語有效銜接的措施
(一)照顧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實際需求能夠被教師充分察知,在教學中進行需求的滿足。首先,在教學的進度設置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將進度調整到較為合適的程度,使學生真正能夠對課程吸收、接受。其次,多為學生準備一些基礎性訓練。如在班級內開展小規模的閱讀比賽,一方面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另一方面閱讀比賽的氛圍與中考相當,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此外,閱讀比賽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多進行表揚和鼓勵,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信心。最后,在新課教授的過程中,教師對課本的內容要進行充分的切片以及分解,使得課程的難度有所降低,學生能夠實際接受。
(二)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開展針對性指導
中職階段對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對知識的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即知識的輸入過程,也需要對這些語言知識進行輸出。因此教師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進行全程的關注,并逐步給予方法指導,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以詞匯教學為例,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及短語的深度探究,讓學生建立積累意識,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教師可將類似的英語詞匯進行集中講解,比方說“forget to do”與“forget doing,remember to do”以及“remember doing”等,將一些相互關聯或者具備明顯區別詞匯集中分析,給予科學的方法指導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進行自主分析,其次就是將不同的短語嘗試造句。那么就能加強學生的認知與理解,學生具備針對性記憶英語知識的能力,就可以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提升學習熱情。
(三)建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互幫互助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因此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勤學多練,而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很難做到全面兼顧,因此中職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譬如,初中階段關系比較好的朋友,可以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這樣不僅基礎相當,而且方便相互之間開展一些情景對話訓練。如談論一下天氣,根據兩人的時間安排一起部署課后的文娛活動等。針對學習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有傾訴的對象,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交流學習經驗。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集中性問題妥善解決,對學生提出的合理建議也要積極采納,如學生反映哪一部分聽不懂,教師可以放慢速度或者反復講;有的學生提出小組合作的科學方法,教師也可以在其他小組全面推廣。
中職英語教學與初中英語學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中我們不難分裂開來,既要兼顧學生的學習基礎,又要考慮課程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同時關注多種能力的銜接與同步提升。教師還需要進行必要的策略性指導,幫助中職生有效學習英語,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胡美琴,萬天紅.新課改下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32).
[2]羅勝舞.淺議中職英語與初中英語的銜接教學[J].廣西教育,2011(2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