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春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的大環境下,教育教學工作應該將重點放在對學生實施創新教育上。職高體育教師要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增強創新意識,轉變學生被動學習、教學效率低下的不良現狀。職高體育教師應該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并從創新課堂教學結構、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幾方面做起,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熱情,在學習基本技術的同時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他們創新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創新教育;職高;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98-01
隨著我國社會步入快速發展階段,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創新,而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重任的教育更是應該將創新放在首位。在傳統職高體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方法單一,導致正處于青春期的職高學生對體育學習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新課改下,職高體育教師應該從及時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汲取新課改理念的精髓做起,在職高體育教學中應用創新教育,以富有實效性的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技術人才。具體而言,在職高體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新職高體育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主動學習
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職高學生而言,他們大多數很喜歡體育鍛煉,但是對體育課卻缺乏興趣,這和傳統體育課單一的教學內容,固定、刻板的教學結構有很大關系。新課改下,職高體育教師要在教學結構上進行創新,不讓刻板的教學結構、固定的教學形式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體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結構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在職高體育課堂教學結構上進行創新,教師可以將傳統的“四個階段”結構簡化成為“三個階段”的課堂教學結構,不過于注重形式,讓形式讓位于內容;教師還可以在結合職高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生理活動特征的基礎上安排包括六段式課堂教學結構,在課堂開始階段重引導,重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調動,在重基本技術學習的階段依據學生適當降低體育技能訓練的強度,滿足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不同活動愿望,在結束階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進行放松活動的主動性。
二、創新職高體育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
對職高體育教師而言,在職高體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以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適應不同體質、不同愛好、不同專業學生有差異性的學習需求。適應不同層次、不同發展需求學生的教學內容,自然能夠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也自然可以達到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增強學生體質的最終目標。教師既要根據培養學生跑、跳能力的目標選擇學生喜歡的包括武術類項目、體操類項目、球類項目等教學內容,又要選擇體育游戲等職高學生所喜歡的方式,從而達到有效、整體上提高職高學生身體素質,幫助他們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男女生生理、心理上的區別,針對男生熱衷于表現力量、速度、協調性的特點,為男生安排籃球、足球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針對女生韻律感強、喜歡展示自己柔韌之美,爆發力不強的特點,教師可以安排健美操、排球等運動項目。
三、創新職高體育教學方法,讓學生樂學
新課改下,在職高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教育,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以充分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熱情,讓學生樂學,才能更好地達成體育教學目標。學習是一種快樂,體育鍛煉更是一種樂趣,教師在職高體育教學中要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他們的興趣愛好,結合社會實際,靈活運用包括情感教學法、專業興趣教學法、接近感受教學法、角色體驗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廣泛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例如,職高體育教師可以在球類教學過程中運用“接近感受教學法”,在傳授基本技能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尋找兩者之間的契合點,讓學生在球類運動過程中感受到運動的樂趣,他們愛上球類運動,才會在今后的生活當中主動進行體育鍛煉,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并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增強自身體質。教師還可以在籃球教學中運用愉快教學法,將技能訓練轉化成為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籃球與乒乓球”“指部位”游戲,學生不僅樂學,還更好地掌握了基本技能,提高了反應速度,并且達到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的職高體育教學必須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則,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發展需求,根據職高學生的實際,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以創新型課堂教學結構、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以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震海.職高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之我見[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2):183.
[2]常利軍.深化職高體育教改,大力實施創新教育[J].青春歲月,2017(3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