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杰
[摘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學設備逐漸走進了教學事業,對教學效果的提升和課堂氛圍的和諧形成了更大的推動力量。在此過程中,多媒體設備就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奇兵”。采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教師可以把傳統的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給學生更加新奇多彩的感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保證教學的高效開展。在此對中職中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優勢進行簡要探究。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文教學;多媒體;運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184-01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是漢語,漢語被我們尊稱為“母語”,中文就是一門以漢語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一般在入學前的學習情況普遍不容樂觀,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理念不科學,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因為成績不突出而飽受來自于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歧視,在學習中體會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因此形成了較為強烈的逆反情緒。在教學中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直觀性,降低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和理論性,降低學習難度,成為保證學生學習動機更加強烈的必要條件。采用多媒體設備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和諧,保證教學效果的更快提高,保證學生發展的穩步推進。
一、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教學情境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學習能力普遍偏弱,學習效果提升緩慢,尤其是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課堂教學氛圍壓抑、沉悶,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動力大大下降,對中職中文教學效果的提高造成了嚴重制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更大限度的激發,把學生帶到特定的環境中,給學生更加強烈的情感體驗。例如,在高教社中職語文“企業創新成果展——新產品模擬展示會”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在多媒體設備上投放出一個創新產品博覽會的背景畫面,畫面的主體是某單位的產品展示臺,臺上有幾種創新產品,每種產品都附有說明書,要求學生在對說明書進行仔細閱讀的情況下,通過小組合作互動,為該產品撰寫廣告詞,同時作為一名推介人員,還需要能夠對該產品的具體性能、用途進行簡要的介紹。這種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特定的氛圍中,學生把自己當做企業的代言人,實現了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保證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激活學生興趣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比較低下,這是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成績較差,受到太多教師和學生的歧視,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心靈受到沉重打擊,因此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習產生抗拒情緒,或者產生“破罐破摔”的情緒造成的。所以,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提升和學習效率的強化都具有鮮明而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夜晚時候荷花塘之中蓮葉翩翩、荷花盛開的美好景象,并利用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進行欣賞。學生對流行歌曲非常喜愛,被教師利用多媒體引入了課堂教學,同時學生還通過欣賞荷塘月色的景象,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荷塘中的景色細節有了初步的感知。這種情況下再組織學生進行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和理解,自然能夠得到相當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多媒體設備拓寬學生視野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因為學習效果不強,對知識的積累比較匱乏,在學習和理解過程中都形成了較大困難,因此,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對于作品寫作背景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促進教學效果的更大提升。例如,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為了讓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肆意凌虐、中國大片國土淪陷的資料,以及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猖狂踐踏中國大地的資料,讓學生感受艾青和文藝界的諸多同仁共同撤離武漢之后那種對祖國的摯愛以及對侵略者的仇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學生掌握本詩的內容、體會作者情感起到了更大的促進作用,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更大提高。
總而言之,運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可以把傳統教學手段不可能實現的課堂的精彩完全呈現出來,可以把傳統教學不可能激發出來的樂趣完美激發出來,把傳統教學不可能實現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同時讓師生之間開展廣泛、深入的互動,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愉悅,實現中職中文教學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李靜.中職中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優勢探析[J].中國培訓,2015(5):125.
[2]王楠楠.中職中文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優勢探析[J].長江叢刊,2016(8):185.
[3]阿思亞·玉麥爾.探討多媒體技術在中職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15(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