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龍 雒真
摘 要: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是一門新穎的體育課程,自1995年引入我國后取得了迅速發展,目前大多應用于企業、公司的員工培訓,也有部分本科院校尚在進行探索,不過全國各大高職院校尚未真正涉獵該領域。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首先介紹了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的內容和特點,然后對比分析了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引入高職院校的價值,通過分析和研究表明,在高職體育教學中開展自然體驗式教學可以彌補傳統體育教學對學生全面素質提升的缺失,對于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和高校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自然體驗式 體育課程 探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5(a)-0124-02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將發展多元化體育健身作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此方針中可以看出,在全民健身的社會大背景下,積極開展多元化的體育項目勢在必行,傳統體育課程的設置亦沒有完全擺脫前蘇聯“凱洛夫教育理論體系” 的影響,教學形式機械不變“準備活動——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教師糾錯——課后小結”,而自然體驗式課程是通過在自然界中活動的形式,利用種種典型場景和活動方式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項目具有形式多變、內容多元的特點,針對兩者的矛盾,順應全民健身計劃的的要求,本文將從自然體驗式教學的主體意識、團隊合作、創新精神、心理調節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分析傳統體育教學與自然體驗式教學的矛盾點,旨在促進全民健身大形勢下高職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1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的內容和特點
1.1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的內容
自然體驗式教學引入我國已經二十多年,自1994 年,劉力在國內創辦了第一所專業的拓展訓練學校起,經過不斷的發展,當前我國在自然體驗式教學的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系統。自然體驗式的教學內容都是針對接受教學的學員特點設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例如,為了解決學員的心理問題、培養團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學員主觀能動性而針對性設置的練習項目。具體的項目內容如表1所示[1]。
1.2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的特點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學生的身體鍛煉和競技為核心目標,但是自然體驗式訓練則不同,它是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以此來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自然體驗式訓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自然體驗式訓練占有著良好優勢[2]。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毅力,同
2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引入高職院校的價值
2.1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全國上下各行各業實行模式化、規范化、統一化管理,教育行業也不例外,這就導致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亦較多地采用一些程式化、模式化、機械化的體育教育方式去實施課堂教學,不能發揮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從而降低了學校體育的育人效果,與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體育內涵相違背,忽視了學校體育育人為本的宗旨。而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在處理以上難題時,卻有著自身特有的優勢。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是通過在自然界中活動的形式,利用種種典型場景和活動方式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項目,具有形式多變、內容多元的特點,比如“珠行萬里”、“懸空搖擺”、“破冰之旅”、“極速時限”等項目,通過隊員的自主思考和相互溝通協調,順利完項目后的成就感,能夠激發隊員們的參于興趣和積極性,提升自信心,整個活動過程也凸顯出以人為本的宗旨。
2.2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社會處在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能源的競爭到處不在。然而我們這個時代又是要求廣泛合作的時代,那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團隊合作能力已經成為立足未來社會至關重要的能力,也是大學生們實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自然體驗式課程中的“孤島求生”、“信任背摔”、“穿越電網”、“無軌電車”等項目都要求參與活動的隊員們明確團隊運作的關鍵環節,同心協力、互幫互助、不拋棄不放棄,找到個人和團隊的核心能力及改善空間,關注個人技能向關注團隊能力提升,能夠有效的提高團隊的競爭力和凝聚力。
2.3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創新教育中,學校體育的改革創新是共促教育事業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們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模式化、機械化的授課方式,以及輕能力培養重知識儲備的教育現狀,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質為基礎的創新教育體系。自然體驗式課程中的“大腦風暴”、“疊羅漢”、“穿越電網”、“你說我做”等等項目對隊員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更容易激發學生求新、求異的興趣和創新沖動,激發創新思維,形成創新能力。
2.4 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調節能力的培養
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經過后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缺乏自信、自卑心理較重、敏感、依賴、遇事優柔寡斷、情緒困擾不安、挫折氣餒等心理問題的出現進而導致高職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表現出厭學、逃課等不良教育問題的出現,自然體驗式課程是通過在自然界中活動的形式,利用種種典型場景和活動方式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項目,整個活動過程要求隊員們積極主動地尋求溝通交流、自主探索,自然體驗式教學內容中的集體項目“畢業墻”、“穿越電網”、“珠行萬里”,個人項目“攀壁”、“空中斷橋”等要完成下來,確實有一些難度,要求隊員們必須具有堅強自信、永不氣餒、團結合作、積極果斷的心理素質,由于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往往會出現意外和失敗,但這也起到了鍛煉隊員們面對失敗時的心理調節能力,在不斷的失敗中體會成功與進步,一點點積累,最終提高隊員們的心理素質。
3 結語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傳統公共體育課程設置對于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精神、合作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的潛力挖掘不夠,而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培養價值,正好能彌補傳統體育課程的不足,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甄選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體驗式體育課程。
參考文獻
[1] 王國營.高校體育教學開展拓展訓練的可行性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53-54.
[2] 岳安生.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的必要性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9):31-32.
[3] 周力,黃鋁.淺談拓展訓練與高校體育教學結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