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管筱斐
摘 要:我們國家開設體育中考制度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體育中考的實施,其實質意義遠大于體育考試本身所具有的效用,歷時20多年,體育中考日趨完善。文章主要調查分析了目前國內各省份體育中考的測試與評價、項目安排等方面的內容,分析現在體育中考在組織進行中的問題和弊端,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體育中考 中考體育制度 問題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a)-0191-02
由于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教育制度,如果不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的范圍,體育就很難得到足夠的重視。現階段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問題成為大眾、社會輿論討論的熱點話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質已刻不容緩。將體育納入學生升學考試,以此增強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借考試成績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中考體育制度作為提高學校體育地位,推進素質教育改革進行的一種手段,就顯得十分重要[1]。
1 我國現階段體育中考制度的調查與分析
1.1 體育中考的發展與演變進程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在部分試點地區嘗試實行體育中考制度。1990年教育部頒布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中規定“體育是考試科目”。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根據《意見》要求,國內部分省市將體育納入中考科目中,同年9月教育部將青島市、鄭州市、仙桃市等八個城市作為中考體育試點地區。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提出“體育成為中考必考項目”的要求,將體育上升到了與語數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各項規定的不斷出臺,表現了國家政府對體育中考的重視程度,以及對體育中考制度的不斷探索,肯定了體育中考制度對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的積極作用[2]。
1.2 我國體育中考測試和評價方法調查與分析
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體育中考模式繁多,就目前來說,體育中考模式主要有2種:一種是只采取終結性評價,直接依靠最終測試成績給出中考體育成績,另一種是過程性評級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最終評價與初中三年的過程性評價共同確定考生最終的考試成績。現階段,我國體育中考現場測試考試方法同樣存在差異,各個省份也會存在不同。
必考項目+自選項目是將一到兩個項目作為必考項,將幾個運動項目定為選考項目,從中選一到兩個項目進行考試,最終與必考項目相加即為該考生的最終成績。例如,2017年天津市將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定為體育中考必考項目,將50m跑、立定跳遠、跳繩、擲實心球、引體向上(男生)/仰臥起坐(女生)定為選考項目。
必考項目是指直接由教育主管部門規定體育中考考試內容,學生必須參加所有規定項目的測試。例如,重慶市將立定跳遠、擲實心球、1min跳繩、中長跑(女子800m、男子1000m)定為中考體育項目,所有考生均應參加所有項目的考試,最后成績相加為最終成績。這種考試形式較為死板,學生失去自主選擇權,往往能夠導致體育考試向應試化方向發展。
自選項目是指將若干運動項目定為中考體育考試內容,或根據各項運動的不同特征分為幾大類,學生可從每類項目中選擇一項運動參加考試,將每類中所選項目綜合考試,所得分數便為學生考試成績。例如,浙江杭州2017年體育中考要求學生在跳躍類:立定跳遠、跳繩;力量類:擲實心球、引體向上(男生)仰臥起坐(女生);耐力類: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游泳中,每類選擇一個項目參加考試。這類考試方法,具有更多的選擇性,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主選擇考試項目,與前兩種方法相比,更貼近實行中考體育的目的,更符合中考體育的要求[3]。
我國現行的體育中考制度,各個省份、地區對學生體育中考成績所采取的評價方法存在差別,有的省份只采取現場測試的方式,現場測試成績即為該生的最終成績。有的省份采用現場測試+過程評價的方法,最終成績由學生日常體育課積極性、體能測試等成績和最終考試成績決定。
1.3 我國體育中考考試項目調查與分析
調查全國各省體育中考項目特征,暫時將體育中考項目分為素質類項目和技能類項目。素質類項目包括:中長跑、立定跳遠、拋實心球、引體向上等;技能類項目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
如表1所示,我們可將素質類項目分為速度類、力量類、耐力類、柔韌類等小類別。
速度類以50/100m跑、1min跳繩為代表,短跑,短時間跳繩能夠綜合表現學生的速度、靈敏、協調性和下肢爆發力。力量類以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實心球、立定跳遠等項目,該類項目可以考評學生上下肢、腰腹核心的最大肌肉力量和絕對肌肉力量。耐力類以中長跑(1000m男/800m女)為代表,旨在測試學生運動耐力,但是由于耐力類運動項目內容枯燥、身體負荷較大,學生不愿參加此類項目。柔韌類項目主要以坐位體前屈為代表,古人常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經常進行柔韌練習不僅能夠促進生長發育,還能夠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身體形態。
2 我國現階段實行體育中考制度暴露的問題
隨著體育中考的推進,其中一些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
2.1 體育課堂畸形變身為“身體鍛煉課”
體育課變為身體訓練課,成為學生提高中考成績,提高學校升學率的捷徑。體育中考制度確立后,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仿佛看到了提高學生中考成績的一條捷徑,為了提高學生中考體育成績,許多學校將專業訓練模式搬進中學體育課堂,將中學體育課變成身體訓練課。學校搞靠前“突擊”,晨練、體育課、課外活動全部用來訓練學生中考體育的幾個項目,考試前各種“考前突擊班”“體育中考滿分攻略”應運而生,家長也很樂意花費巨資安排孩子參加中考體育強化班、突擊班等[4]。這種畸形中考體育制度已經變為學校提高升學率,家長提高學生成績的一條捷徑,而這種現象在國內各個地區并不少見。
2.2 中考體育導致中學體育課堂單一、乏味,缺少活力
部分學校體育教學被《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體育中考設置的項目所限制,體育教學圍繞中考體育項目進行,反復的訓練、測試,這種單一、枯燥、強化訓練式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而非學生真正的運動興趣。在這種環境里,本來為學生所喜愛的體育學科,變成了沒有活力,學生討厭的課程,從而出現了一種學生喜歡體育,卻討厭上體育課的尷尬局面。
2.3 體育課堂、日常訓練、強化訓練中的運動損傷不容忽視
前面提到,為了在中考體育中取得好的成績,有部分學生平時不參加體育鍛煉,反而在考試前搞“考前突擊”,這樣“臨陣磨槍”式的方法,不僅對學生體育成績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還會增加了學生的考前心理負擔,同時有可能會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文化課考試成績。運動訓練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保證身體的協調發展,平時缺少足夠的體育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承受能力較差,而考試前大強度突擊訓練,有可能會造成學生的運動損傷、過度疲勞、記憶力下降等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最后影響學生整個中考的考試成績。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我們國家開設體育中考制度的最終目的是增強青少年學生的身體素質,督促學生養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體育中考的實施,其實質意義遠大于體育考試本身所具有的效用。歷時20多年,體育中考日趨完善,促進了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對體育的重視程度,正在努力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推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改革和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學校課程改革的進行,真正為了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而努力。
3.2 建議
(1)淡化“應試教育”影響因素,提升體育中考實際作用。強調體育運動對學生的重要作用,不僅是對初中升學,還要包括對學生身體健康的作用。注重對學生家長的教育,提高學生家長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可利用家長會向學生家長宣傳體育中考,強調體育中考對學生升學與健康的重要性,建議家長督促子女加強體育鍛煉,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與身體形態。學校不僅要重視升學率,還要充分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體育中考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學校要注重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讓學生為了運動而運動。
(2)根據不同地區設置不同項目,順應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現狀。考試充分結合當地地理環境、自然環境、人文風俗、當地傳統體育活動等。
(3)體育中考項目的設置要滿足學生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的需求。體育中考項目設置應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豐富的運動項目。滿足了學生對體育運動需求,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體育運動項目,參與到日常體育鍛煉中。
(4)改善中考體育考評制度,加強對體育考評制度的管理。中考體育成績最終考評,應包含平時成績和中考體育成績,并采取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形結合的形式,保證學生既要在體育課堂上能夠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又能夠在體育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與此同時,要加強對體育中考考評制度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有力的管理和監督,指導學校結合學生體育課出勤率、體育課堂表現、課外活動積極性、學校運動競賽成績和學生體質測試成績給出學生的平日成績,同時要監督學校給出分數的公平、公正、公開性,避免學校為了升學率在學生平日成績中隨意送分,使過程性評價制度流于形式,無法起到督促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興武.對中考體育的幾點思考[J].玉溪師范學院報,2001(17):351-353.
[2] 謝卓峰.對我國體育中考實施情況的審視與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報,2008,20(5):7-9.
[3] 馮海波,楊國慶,平易.體育中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8):87-90.
[4] 胡傳慶,夏建斌,許國芳.對體育中考的認識誤區及對策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09(S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