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芝
[摘? ? ? ? ? ?要]? 以醫教協同改革為背景,從保障醫療實踐順利實施與有效評價醫務人員素質兩個方面闡述醫學生醫德培養的重要意義,并從改革教學方法與多學科交融等方面分析醫教協同改革背景下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的培養策略。
[關? ? 鍵? ?詞]? 醫教協同;醫學生;醫德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56-02
2014年11月27日,時任教育部部長的袁貴仁提出醫學教育要以德行為先。所以,如何培養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保證臨床醫學生的醫德修養能夠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是醫學教育人員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2017年7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這為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也指明了方向,為推動我國醫學教育工作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培養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重要性
(一)醫德可以保障醫療實踐順利實施
臨床醫學生的基礎性課程以及臨床課程相對較多,這些課程在理論階段通常是在課堂當中完成的,只有在見習的時候才會與患者接觸。所以在臨床階段以后,醫德修養課程的學習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臨床醫學生能夠在臨床見習階段所看到的、遇到的以及感受到的醫療實踐疑惑能夠在醫德修養教學當中獲得教師反饋與引導。另一方面,臨床醫學生能夠將醫德修養課程當中所學到的各種醫德規范以及道德要求完全用于臨床醫療實踐當中,朝著德藝雙馨的方向不斷努力。在醫學生階段確立正確醫德觀將有利于他們未來醫療實踐的順利實施;有助于培養他們和患者、家屬之間良性溝通的方法和意識;有助于他們使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以及患者的利益。
(二)醫德可以有效評價醫務人員素質
醫務工作人員技術需要滿足醫療實踐的要求,與此同時,醫務人員醫德也要滿足醫德規范的相關要求。每位學生在入學的時候都進行了莊嚴宣誓,從成為醫學生的那刻開始,就要保持勤奮、公正、奉獻的職業素養;醫務人員要保持強烈的責任心,將患者作為核心的理念將會有利于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醫生如果缺少醫德,即便醫術在高超,能力再強,也無濟于事。其并非是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醫務人才,更加無法成為“傳幫接代”的學科帶頭人。
二、醫學院醫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
現在,醫學院開始加強醫德教學工作與豐富德育教學內容,如開設有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等相關課程,但缺少對一些經典中醫作品的解讀與講解,忽視了中醫藥文化本身所具備的教育功能,對傳統德育思想的發展以及傳承依然需要加強。很多醫德教育的課程內容嚴重落后于時代,忽視醫學生本身所具備的中醫藥特性,并且相同的內容在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等群體重復使用,針對性與層次性欠佳。醫學院課程設置更多傾向于醫學專業,具備顯著的傾向性,缺少系統規劃以及科學的設計,忽視了臨床醫學生的德育要求,學科缺少滿足社會發展以及與時俱進的內容,專業性與系統性不強,難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落后
課堂講授法是現在醫學院校所普遍使用的醫德教育方法。這種灌輸教學方法將醫德教育轉變為授課任務,無視醫德教育對醫學生醫德品質的訴求,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獲得學生普遍的認可,教學活動中缺少良性互動。醫德教育的課程只是將單一化的分數評估學生學習的情況,使醫德教育效果難以充分獲得科學而又系統的評價,學生過分關注與醫德理論性考試,再加上教育內容本身欠缺道德實踐,無法體現出新時期的基本特征,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要求,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化特征,和現在醫療實際脫節,造成學生在醫德教育實踐當中茫然不知所措,難以充分發揮醫德教育時代性、實踐性以及實效性的基本特征,難以從根本上提升道德認知。
(三)師資力量薄弱
醫德教育是采用教師言傳身教的形式開展的。高素質教師開展高品質教學行為,不管是知識、思想,還是教學觀念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對醫學生產生影響。當前,醫學院校在醫德教師資源上相對匱乏,更加偏重對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從事醫德教育工作的教師來源于人文社科背景以及醫學背景的管理類以及思政類的教師。很多醫學專業教師過分關注醫學技能的培養,忽視醫德教育。非醫學背景教師因為缺少醫療實踐經驗,在講授課程的時候只能照本宣科,過分關注與道德倫理層面的內容,脫離了實踐教學,難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學生在醫療機構實習或見習的過程中,很多醫院只是開展簡單的崗前培訓工作,安排學生輪崗實習,每天對學生到崗的情況進行例行檢查。假如發現學生在醫德層面存在欠缺的地方,要及時給予說教,或對其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這通常都是事后教育,專門對學生所開展的醫德以及醫風教育工作很少。實習帶教的教師素質也存在差異性,這是醫德教育效果長期低下的重要原因。很多醫術不精、服務態度不佳的臨床教師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同時,目前對師資規范化管理工作依然處于真空狀態。
(四)醫德意識淡薄
當今,在校的醫學生多數為“90后”,他們有著鮮明的個性,較強的自我觀念,長期受到家庭溺愛,缺少挫折教育,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臨床醫學專業學習特征出發,學生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記憶相關專業知識,部分學生對醫學職業缺少深入認識,脫離了時代要求,他們忽視對自身道德素養的培養,缺少獻身醫學的精神。因此對日常工作中需要遵守的醫德通常不以為然。這種意識上的缺失必然會造成醫學生公眾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感的疏離,還會造成人際關系冷漠,如果他們精神防線出現問題,必然會產生惡劣的醫德行為。
三、醫教協同改革背景下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的培養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法
在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的教學活動中,使用多種手段開展教學活動:(1)向學生講授臨床醫學工作者需要具備的綜合素質與醫德修養。(2)使用當前熱映的電視劇,引導學生觀看其中的片段,并且結合片段闡述醫療人員所需要具備的道德行為。(3)以實際案例為依托,使用互動教學法,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進行角色扮演,表演醫患關系的情景劇,并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討論。(4)使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探討合格醫生需要具備哪些醫德修養,并就社會上的熱門事件展開分析。(5)使用社會醫學服務雙向綜合教學模式。利用以上教學方法,充分引導學生加深對醫德修養內涵的深刻理解,學會如何看待以及分析實際問題,提升醫學生醫德教育的知行統一性,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際內容有效結合,最終實現提升學生醫德修養的最終目標。
(二)專業教育與醫德教育相融合
將醫德修養教育融入其他的臨床學科教學工作中,如臨床通用技術訓練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會牽涉到心肺復蘇、體格檢查以及內外科操作等內容,除了要求學生動作規范性以外,同時要求學生的語言要得當、舉止要得體,動作也要協調,保持合適的幅度,模擬和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熟悉如何安慰患者以及交代病情,即便是在虛擬人上所進行的操作,也要注意為患者將聽診器焐熱,檢查結束以后要為患者穿好衣服。與此同時,授課教師要向學生講授自己的親身經歷,通過故事教學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在學習相關操作技術的同時,能接受醫德修養教育。
(三)樹立正確醫德觀念
在學生進入醫療機構實習或見習的時候,醫療機構需要帶領學生重溫醫學誓言,使學生可以重新感受醫學事業本身的使命與圣潔。同時,通過講授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使醫學生能夠全面理解醫學本身的人文情懷,使這句名言能夠陪伴學生,不管是理論學習或臨床實踐,不管是本科學習還是以后的學習。通過醫療機構領導以及主任醫師的發言與交流,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當前醫療事業的發展情況,從而帶著信心與毅力,在全面探究醫療實踐技術的背景下,掌握社會以及人文知識,重視對身心素質以及語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特別是培養自身醫學修養的意義與必要性。此外,學生要加強對醫院學科發展現狀、發展歷程以及教學傳統等方面的全面認知,從而保證學生對醫療事業保持更加堅定的信念,對醫學教育工作充滿信心,構建醫院以及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的橋梁,只有在學生充分信任醫院或對醫療事業保持堅定信念的前提下,才能夠為后續的醫德教育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臨床實踐中培養醫德習慣
醫療機構針對醫學生的德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醫德習慣。(1)為實習或者是見習的醫學生配備專門的輔導員;(2)構建臨床帶教教師以及臨床科室執行負責人的管理制度;(3)在導師制的前提下開展導師指導小組以及副導師制度,研究本科生導師制度的構建方案,借助輔導員、臨床帶教教師以及學生干部的角色特征,充分發揮教師以及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同時采用班級教育、心理輔導以及黨團組織會議等方式培養以學生的醫德。通過對上述人員的角色定位,強化學生自律性、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培養學生奉獻精神以及吃苦品質,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感以及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從學生向醫生的過渡。在整個臨床培養進程中,秉承立德樹人的理念,保持實踐與理論的統一,使學生能夠在專業知識學習以及醫療實踐操作的同時,通過正確、積極的引導,保證醫德教育工作可以貫穿醫學教育的整個過程當紅只能夠,將當前醫德修養需求以及醫學發展趨勢講述給學生,不斷強化新醫德教學內容,使醫德教育工作能夠和社會以及教育發展的要求相適應。
四、結語
臨床醫學生醫德修養的培育工作需要立足于課堂理論教學,注重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充分融合,以實現醫學生醫德修養與醫療實踐培養共同發展為目標,將其作為臨床醫學院醫學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為我國醫療事業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小平.醫教協同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6,33(4):332-334.
[2]李俊偉,張翼宙.醫教協同背景下“5+3”一體化卓越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