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自國
[摘? ? ? ? ? ?要]? 一般來說,特殊教育中學生在心理、思維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教育對象采取提供符合其需要的有效性個別化教學,補償其缺陷,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是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關? ? 鍵? ?詞]? 特殊教育;個別化教學;有效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72-02
一、特殊教育中個別化教學有效性的含義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具有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途徑”表述,個別化教學就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個別教育需要,綜合運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等組織形式,彈性處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教學因素,使每個學生都受到適合其特點的教學,在原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從而實現個別化學習目標。根據多年特殊教育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個別化教學就是依循智障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承認和尊重智障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個體需要為出發點,揚長補短,使每一位智障學生得到適合其身心發展的課堂教學。這種特殊教育的個別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模式,又具有統籌集體教學的合理性,更注重克服集體教學過于強調統一的弊端,強調制定一種針對特殊學生教育的策略性教學方式。而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個別化教學的根本,如何體現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最關鍵的是對每個教育對象量身定做個別化教學計劃,并依據個別化教學計劃具體實施。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的全面推進個別化教育,為班級每個智障學生分別制訂個別化教學計劃。在制訂這個訓練計劃時,注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并且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盡量以不同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呈現教材內容,利用學生的多重感官進行學習,實施邊做邊學、邊玩邊學,實現知、行合一,使智障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是思想負擔,從而達到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目的。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效果明顯。所以,判斷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智障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怎么樣。由此可見,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班級授課的前提下,以學生的差異為基礎,師生之間“有效教”與“有效學”的交流和互動,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
二、特殊教育中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實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體現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特殊教育工作的熱點和重點。根據多年的語文課堂實踐教學和班務管理情況,認為提高特殊教育課堂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應該立足課堂教學為主戰場,把制訂的個別化教學計劃貫徹于整個課堂實踐,力爭在動作、感知、語言溝通、數理運用、生活適應等能力方面進行個別訓練為輔助,充分運用激勵方式,揚長避短、循序漸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體驗,讓他們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滿足。具體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個別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因為智障學生高級神經活動的特點和感覺器官的缺陷,口語交際能力差,表現為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詞匯貧乏、語法混亂等。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特別重視智障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層設計個別化口語的教學訓練。即根據學生智力程度的不同和制定的個別訓練計劃,給他們設計不同的口語訓練,充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從而使他們獲得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和閱讀的延伸。但這要求教師提前對學生深入細致觀察,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口語交際的“導火線”,否則所設計的口語訓練將沒有實際效果。實踐證明,這樣分層的教學設計不僅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交流的平臺,融合了師生關系,可謂一舉兩得。例如,在《我的家鄉》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口語表達訓練,讓每個學生進行閱讀,分別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僅使智障學生增強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感,而且激發了學生回到家中能主動與父母“聊天”,促進了教師和家長的溝通聯系。
(二)借助開展多樣活動,設計個別禮儀教學,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雖然我們充分運用各種個別化教學方法,但是很多時候會出現個別學生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現象,那么,我們就需要充分利用個別訓練的形式進行輔助教學,將個別化教學延伸到課外,借助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注重培養智障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智障學生的禮儀,我認為這是他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他們健康成長的臂膀。什么是禮儀呢?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態度。沒有了禮儀,學生就沒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線。為此,我借助班務管理這個平臺,在學校和班級開展的各種有意義活動中,如集體出游、節目表演、升旗儀式、學習先進人物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一些既簡單又通俗易懂幾乎適合每個學生的禮儀教學,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禮儀,學會如何做人。如請坐、謝謝、對不起、請節約用水、節約糧食、不浪費、輕聲、不追逐打鬧、講衛生等,要求學生在活動中盡量做到,逐漸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的友好交往,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這種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活動特意給學生設計個性化的禮儀教學能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促使課堂個別教學的成效性更加顯著。
(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個別興趣教學,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因為智障學生的身體或心理比較特殊,從而造成他們的認識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受限,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會造成這些學生在人格形成時難以彌補的缺憾。怎樣讓這些智障學生填補身心缺陷,健康、活潑地成長?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責無旁貸。陶行知先生說:“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范圍。”告訴我們現今的特殊教育都體現著“生活化”。我們從事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對智障學生進行教育和訓練,提高他們在語言、感知、動作等方面的能力,使他們今后能夠更好地生活。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現實的生活環境,將個別化教學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內容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設計一些個性化的興趣訓練,體現個別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多給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逐漸培養、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為此,我針對有的學生喜歡玩水但不會洗手的情況,抓住生活中飯前、便后的時機對他進行正確洗手的個別指導和訓練;針對部分學生喜歡吃糖的習慣,設計帶領學生到超市購物的教學訓練,給學生每人5元錢,讓他們自己購買喜歡的糖果,讓他們認識自己花了多少錢,還剩下多少錢等,在教學訓練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為以后生存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能觀察到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實踐證明,設計這樣生活化的個別教學內容,更能體現個別化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我們在設計個別化的教學訓練時,一定要注意盡量讓內容、形式多樣有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否則所設計的教學訓練是沒有吸引力的,更達不到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性。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個別想象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智障學生的想象能力比較差,想象需要腦神經發展至相當高的程度。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智障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學實踐性中,我曾經嘗試運用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充分挖掘教材,因材施教,適當設計一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主動創新的意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課堂教學《太陽》時,運用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以境生情,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大海上,太陽是從水里跳出來。草原上,太陽是從草里冒出來。山村里,太陽是從雄雞的叫聲里出來。森林里,太陽是從鳥兒的歌聲中出來。內容雖然簡單,卻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由思考。為此,我設計了“太、大、犬”具有想象思維的個性化教學訓練,并讓學生用交流識字的形式說出來,進而使學生想象出如“太熱”“太冷”“太陽”“陽光”“陽臺”等詞組。這樣既使學生區別了“太、大、犬”三個字的不同,又使枯燥的生字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人類、植物、動物與太陽的關系,知道太陽是人類的好朋友,能給人類提供光和熱,并使學生理解了世界因為有了太陽才美麗,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有效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探索知識的創新意識,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感悟力,并強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特殊教育中的個別化教學不是教師隨時即興的教學,而是教師在準確把握教學對象特殊需要實施的一種因材施教,是符合智障學生智力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文京.弱智兒童個別化教育與教學[M].重慶出版社,2005.
[2]肖非.關于個別化教育計劃幾個問題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5(2):9-13.
[3]吳建琛.個別化教學在智障兒童教育中的運用[J].特教雜志,2005(3).
[4]陳云英.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特殊教育[J].特殊兒童與師資研究,1994(1).
[5]華國棟.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湯盛欽.特殊教育概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魏曉民,胡芳.智障兒童個別化教育的誤區及實施策略[J].社會福利,2009(10).
[8]趙小紅,華國棟.個別化教學與差異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