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濤

[摘? ? ? ? ? ?要]? 實用型人才是職業高中人才培養體系的教學目標,而職業高中在迎合新課改要求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進行解決,以有效的創新教學法推進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主題式教學法是當前比較受關注的教學方法,基于此,探討這一教學方法的實踐運用,以期實現職業高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強實用性的技能型合格人才。
[關? ? 鍵? ?詞]? 職業高中;數學學科;課堂教學;主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76-02
職業高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及技能時,必須意識到學生的學習與以后的職業發展之間存在不可脫離的關系。因此,教師需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并掌握相應的實用性技能,鍛煉良好的職業發展能力。主題式教學法是迎合新課改要求和符合現代社會人才需求的重要教學方法,能夠結合教材內容,利用不同理論知識構建相關應用載體,促使學生高效吸收知識,增強學習效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采用這一教學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一、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突出問題
(一)不注重迎合新課改、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當前的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缺乏合理性,沒有注重迎合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要求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因此,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教學目標相悖離。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并沒有注重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參與度,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此外,教師沒有注重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課堂教學方式依舊讓學生的學習呈現一定的被動性,學生對數學知識也缺乏探索的興趣。
(二)不注重優化教學過程,信息化教學水平低
職業高中數學教師并沒有注重了解學生的實際特點及學情,重難點的教學效率并不高,也不注重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教學活動無法貼近生活,很難讓學生對枯燥無味又具有較強邏輯思維性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教師沒有對信息化輔助教學手段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水平不高,甚至依舊以粉筆,板書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效率低下。
(三)師生的交流不足,學生的自主性不明顯
數學教師并不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課堂知識的傳授普遍以課堂形式為主,不注重組織課外拓展的教學延伸活動,數學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學,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數學教師沒有注重引進新穎的素材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也沒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如小組合作或者課堂討論等環節并不多,教師并沒有為學生提供表達自己個性化想法的機會,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而在這樣的數學教學現狀之下,主題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受到教師的關注。所謂主題式教學法,即教師結合教材內容,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而制定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法可回答“學生該學什么內容”“該怎么學”這兩個問題,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將其引入職高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增強數學教學的針對性,并且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掌握能力,甚至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畏難情緒,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及自主能力,利于完成職高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因此,可將主題式教學法運用在職高數學教學中,發揮其應有的教學價值。
二、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構建主題式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職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
數學概念知識是非常基礎的數學知識點,職高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概念的認知錯誤,學生自身卻很難發現錯誤。而在主題式教學法的實踐運用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和布置相應的習題,包括比較容易出錯的題目和具有開放性的題目。在這樣的練習中,可以讓學生有檢驗知識的有效對象,讓他們自主察覺到知識結構中的問題,從而自主地糾正和完善這一知識結構,還可促使其定向汲取課本或者網絡教學資源中的相關知識。如在“集合的概念”這一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布置以下習題:某集合M=xx≠1,x∈R∪yy≠2,y∈R,另一個集合P=xx<1或1
(二)鍛煉職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新課改及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數學學科教師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教師采用主題式教學法鍛煉其自主思考與探究的思維能力。如解以下兩個一元二次不等式:(1)2x2-4x+3>0;(2)2x2-4x+3≤0。這一題目旨在讓學生學習并掌握△<0相關題目的解決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三個步驟進行解決,首先是求根,其次是畫圖,最后是找解。若學生在求根的過程中無法采用十字相乘法或者求根公式法進行解決,則可以得出△<0這一條件,而最終得出方程無實根的結果。在畫圖時,結合方程無實根這一結論進行。只是學生在學習這一知識時,剛好學習了集合的相關知識,學生容易得出解集是空集這一結論,但這是錯誤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恰當的時機引導其從“方程無實根=拋物線和x軸之間沒有交點”這個方向畫圖(見下圖)。學生畫出圖形后,教師可以引導其自主驗證自己的結論。而學生在自主驗證之后,發現第一個方程的解集是R,第二個方程的解集為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并鼓勵其大膽猜測和自主驗證,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三)創設主題情境,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構建主題式教學方式,創設主題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尤其是這一方法可以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職高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且學生多數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大,要求教師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采用直觀的方法轉變成具體的數學知識,并通過知識生活化的方法吸引學生參與探究和學習的興趣。在主題式教學法的主題情景創設中,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更深刻又直觀地感受到相應的場面。例如,以某劇場的座位安排為課堂教學的主題,組織班級學生一起看劇場電影。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將這一真實情境模擬出來:根據劇場的場地規模,安排10排座位,其中第一排的座位數是18個,那么從第二排開始,往后一排都會比前面一排的座位多出兩個,根據數列知識解決座位安排的問題。學生在多媒體的輔助之下,可以更直觀地看到這一抽象的數列關系,然后列出數列:18,20,22,24,26,28,30,32,34,36。
(四)基于歸納演繹的主題式教學方法
在主題式教學法中,歸納演繹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方法,主要是在還原數學知識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和總結,進而歸納、演繹以及證明,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可以學會理解和掌握相關數學知識。尤其是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自參與到這一知識發展過程的體驗中,使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方式,同時找到對這些數學知識的理解方式,并在相關公式推導與推理的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及技能。以歸納演繹為基礎的主題式教學法充分突顯學生自主性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具有較大的實踐意義。例如,在“直線和圓的方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演繹。一方面,需要對直線部分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與演繹,包括直線方程、傾斜角及斜率、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等,掌握二元一次不等式對平面區域的表示,掌握點到直線之間距離的相關公式,并了解公式的推導或推理過程。另一方面,需要對圓這部分知識點進行歸納。首先是圓的方程,主要包括標準方程、一般方程和參數方程等,并掌握相關公式的推導或推理過程。其次是圓的性質,包括點與圓、直線與圓、圓與圓等三種類型的位置關系。
(五)基于有效互動的主題式教學方法
在職高數學教學中,互動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或枯燥或抽象的數學知識。如“平面向量”這部分內容,蘊含了許多概念知識,同時又要求學生掌握線性運算的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在導入平面向量的概念時,可以開展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有的小組討論零向量,有的小組討論共線向量,還有的小組分別討論平行向量和相等向量等。這些概念知識比較多,傳統死記硬背的機械式學習方法已經不適用,教師將這些概念中需掌握的重難點提煉出來,讓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而教師則結合學生的討論結果展開分析與評價,利于有效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或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此外,教師結合向量概念需要注意的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加深記憶。如在向量概念問題中,需要考慮到向量的大小和方向,還需考慮零向量的特殊性。同時,在使用向量減法這一知識點進行解答習題時,需要學生注意不能弄錯兩個向量的順序,避免出現解答錯誤的問題。在平面向量這個知識板塊中,并不只是向量概念問題存在一些容易失誤的問題,平面向量的坐標方面也容易發生理解或解題失誤。如教師應該通過小組討論的互動方法讓學生對點和向量之間的坐標進行區分,要注意向量坐標一定會有向量方向及大小等信息。還需要注意的是,零向量和實數0之間的區別。零向量同樣具有方向和長度,只是其長度為0,而且零向量不是沒有方向,其方向具有任意性,同時也和任何一個向量存在平行關系,只是在垂直關系方面僅限于非零向量。
三、結語
在職高數學教學中,主題式教學法是比較新型的教學方法,而且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及創造能力,采取有效方法優化職高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其數學思維能力,并注重構建主題環境,實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歸納演繹的方法強化主題式教學,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加強互動與交流,從而優化職高數學課堂教學,解決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黃迪君.主題式教學法在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國企研究,2016(20):186.
[2]張中誼.職業高中數學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及對策[J].儷人(教師),2016(9):146.
[3]趙忠翠.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應用[J].考試周刊,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