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妙芹 陶劍飛 趙海鵬 崔洪波
[摘? ? ? ? ? ?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教育理念滯后、教學投入不足以及學生參與性不強等問題,將體驗式教學引入課堂教學實踐中,加強體驗式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環節的結合、發揮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作用、設計合理的評價體系,有效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模式。
[關? ? 鍵? ?詞]? 體驗式教學;心理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62-02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從“外延式發展”走向“內涵式發展”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務于高校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工作。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性的培養,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不強。所以,教師將體驗式教學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注重學生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三者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學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心靈的成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
(一)教育理念滯后
在信息資源的全球化共享的數字時代,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到世界知名課堂,接受最為先進的知識教育。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仍舊停留在以知識傳遞為核心的輸入式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是建立在認知主義主張的身心“二元論”基礎上的,認為認知是心智對符號學表征的加工和操作,忽視身體的參與、體驗和經驗在教學中的價值與作用,造成教學過程中缺乏體驗,缺乏實踐,導致身心、主客及知行分離。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僅關注于知識層面的拓展,缺乏對滲透性隱性教育探索,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空心化”現象比較嚴重,沒有很好發揮心理育人功能。
(二)投入不到位
目前廣東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高校逐年提升,但實施情況參差不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一般由學校心理中心負責,學校缺乏相應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心理中心教師在日常繁忙的咨詢輔導和危機干預工作之余,難于完全承擔全校性的心理健康課程,通常會請學院心理輔導員或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輔導員組成教師團隊,開展教學工作。學校對課程的投入不足,導致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短缺、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資源緊缺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難以高質量開展。
(三)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不強,主體反思欠缺
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主觀態度是建立在個體對課程重要性的評價上。大少高校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個學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期間,新生對大學生活還處于異常興奮的好奇狀態,有關學習、戀愛、人際關系等常見的心理困惑及心理問題并未凸顯。因此,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上沒有達到迫切需要的程度,從而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動學習意識不強。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喜好于知識的趣味性以及生動活潑的視覺感受,習慣于坐著聽講,不喜歡思考問題;喜歡參與互動,喜歡游戲、視頻教學;不習慣回答問題,缺乏對自我的覺察、反思和知識的內化。
二、體驗式教學契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觸碰人的內心,涉及三觀體系深層次的情感交流過程。教育者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遞是遠遠不能達到效果的,“體驗式”教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我經歷,親自感知、體驗所要學習的知識,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運用知識的一種多向傳遞互動教學模式。較之傳統的以教師主體的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模式構建師生之間“主導—主體”的雙向溝通和對話,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二)體驗式教學契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模式則是將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真切體驗,深入反思。通過情境體驗、思想碰撞、深刻反思、理念內化等方式,把心理學知識轉化為內心的感受,在感悟與升華中潛移默化地產生教育意義。這種教學模式是締結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新型關系的有效模式,為達成教育效果的優化提供新視角。
1.體驗式教學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的深入探索
根據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是青少年時期重要的發展任務。然而,自我認知的發展容易受到成長經歷、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壓力事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干擾,從而出現角色身份困惑或自我主體迷失。我們在“大學生自我意識”這節課里,通過循序漸進的體驗活動引導大學生分析自我,通過生生互動的分享和師生互動的交流,幫助大學生探索對自我的認識和定位,整合“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之間的矛盾沖突,樹立切合自身實際的人生目標。
2.體驗式教學有助于緩解大學生負面情緒
正處于心理“疾風驟雨期”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歷的磨練,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薄弱。在承受著來自學業、情感、交往、經濟和就業等困擾時,難免會出現自卑、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而體驗式教學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參與互動、溝通分享,通過游戲、繪畫、音樂、討論、分享等多種交流形式,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情緒上的困擾,從而達到宣泄情緒、釋放壓力的目的,推動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3.體驗式教學有利于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個體主觀幸福感。然而,我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不容樂觀,特別是宿舍人際關系沖突。如姚利民的調查結果顯示,38.2%的學生存在著一般人際交往困擾,3.9%的學生存在著嚴重的交往困擾。體驗式教學將知識學習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通過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場景,創設諸如宿舍人際沖突、師生的有效溝通、戀愛中的沖突等具體情境,鼓勵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思考和實踐,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驗式教學策略
(一)教學設計要與課程目標相結合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于一體的公共課程。目前,心理教師習慣于運用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習慣于“填鴨式”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忽視的心理技能培養和心理品質提升。從心理發生的角度分析,心理品質是主體依托實踐共同體,通過實踐活動內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基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育目標,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不是灌輸課,而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實踐課程,教師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引發體驗,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體驗與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二)注意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的結合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針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心理技能和心理品質的培養的現狀,體驗式教學方法設計既要注重心理技能和心理品質的培養,又要把知識的學習作為實踐環節的有效指導,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有機結合。
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踐性,體驗式教學設計要求以情境創設為教學的出發點,重視學生真實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參與和思考,重視課堂間的溝通與分享,是體驗式教學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基于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為:引入話題,創設情境——自我體驗,交流分享——深刻反思,總結提升。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課時有限,應積極借助互聯網平臺采取慕課和微課的形式探索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注意發揮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作用
建構主義教學思想鼓勵教學信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方向流動。這種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體驗式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1)師生互動。在師生互動模式中,教師更多地充當“協調者”“引導者”等身份,就教學重難點向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提問以及相應的引導,讓學生自己覺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高質量的師生互動能使學生課堂學習處于高效的狀態,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促進個體心理品質的提升;(2)生生互動。生生互動所表現的諸如溝通與分享、支持與反對、競爭于合作等關系會在學生間產生交互作用,引發認知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感染與行為的相互激勵,提升學生主體的參與能力。
(四)設計合理的評價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需建立針對學習過程的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1)形成性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平時作業和小測驗作為教學反饋的基礎,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過程的特征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和改進。因此,形成性評價滲透整個的教學活動當中,和教學融為一體的評價體系。(2)形成性教學評價注重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3)形成性教學評價是內部反饋和外部反饋相結合的循環過程。形成性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促進教學相長及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形成,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常香,毛莉婷,劉小青.體驗式教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學術月刊,2013,(12):76-80.
[2]溫金梅.學校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8):20-22.
[3]姚利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研究[J].吉林教育科學,2000(5):49-51.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455-459.
[5]張大均,李曉輝,龔玲.關于心理素質及其形成機制的理論思考(一)[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1-76.
[6]張毓雄,湯躍躍.體驗式創新教學模式研究述評與展望[J].中國高校科技,2018(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