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超 黃桂
[摘? ? ? ? ? ?要]? 教學本身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對教師而言,淵博的知識是教師啟迪引導學生的前提,教師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是關愛和尊重學生的基礎。從課堂教學準確把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等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 ? 鍵? ?詞]? 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106-02
上好課是教師的本分。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戰場,課堂教學則是教師的主陣地?!敖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逐步在課堂教學中生根發芽。教師要關愛學生、愛崗敬業、注重學習、最終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每名教師必須思考的課題。
一、對教師的期待
教師的本意是啟蒙學生的思想,傳授學習方法,教會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告訴學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教會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博愛、慈悲的種子植于學生的內心。而教學則是教師和學生進行品德的潛移默化,文化的傳承,學習方法共享,心靈的碰撞的橋梁。
(一)淵博的知識是教師啟迪引導學生的前提
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教師的知識儲備正如俗語說“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為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一點也不為過。教師有淵博的知識更要能夠啟啟迪引導學生,在點上要精深,在面上要廣博。深厚的專業知識用來完成承擔的教學任務;廣博的支撐知識是用來育人。而廣博的支撐知識包括人文、心理學、教育學等。
如何引導,就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發現學生的缺點并引導學生改正。
(二)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的老師是關愛和尊重學生的基礎
教師的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要做好這個榜樣作用,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另外,我們要知道,成就學生,不僅僅需要淵博的知識,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也要求有教學組織能力。教師要做到甘于奉獻,潛心教書,品德育人,努力做讓學生和國家都滿意的教師”,要有“淡泊名利”的心,踐行終身學習的思想。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傳遞關愛。要把關愛和尊重貫穿教學的始終,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會有“親其師而信其道”。
另外,知識淵博、人格情操高尚是教師的必修課,然而想要做好一名優秀的教師,終身學習也很重要。
二、課堂教學準確把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
(一)營造關愛和陽光的學習氛圍
如何做到關愛和尊重學生呢?應充分運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營造出充滿陽光和溫暖的學習環境和氣氛,當教師用微笑的面龐為學生授課,用信任的目光看著每一位學生,用激勵的言語鼓勵學生,用競爭的激烈引導學生。這樣,教師把關愛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充滿陽光和關愛的環境中學習,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尊重也讓教學氛圍也顯得寬松和諧。而這也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理念”的體現。
教師帶著像愛自己孩子一樣去喜愛學生的心態走進教室。懂得愛與尊重學生的教師,一定會贏得學生的喜愛與信任。因為你的關愛和尊重會讓學生記憶深刻。這樣,可以和學生之間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感到輕松愉快。傳承知識的同時更傳承實現課堂教學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培養的升華,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如何關愛學生,對學生的關愛就是用愛與陽光去引導學生學習和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能感受教師的愛,這樣就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學生也會熱愛知識,將對知識的追求轉化成學習的動力。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熱愛學習。
(二)找準興趣點,培養“愛學真學”意識
如何實現做到讓學生“愛學真學”。如同“人體某處癢了就要撓癢一樣”,教師的任務是告訴學生癢處在哪,學生的任務是去撓一下。從興趣入手,教師充分利用身邊的現實生活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找到具有典型性和新穎性的課堂思考題,并創設與之相關的意境或懸念,這就是找“癢處”。學生的年齡正是思考的全盛時期,學生要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學會在思考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才會熱愛學習,才會真正去學習。改變了傳統教育中“要我學”“逼我學”,轉變為積極主動“我要學”。這就是學生要“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想象力就是知識的源頭。如同人體某處癢了就要撓癢一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必須滿足學生的感性形象和理性知識。學生腦子里儲存的形象越多越容易引發想象,豐富的知識也是產生想象和興趣重要推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經常找一些有想象話題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找到學生的“癢處”,另外鼓勵學生要敢于異想天開。做到新奇和扣人心弦,激發學員的求知欲望。
“癢處”與“撓”的問題解決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重在點撥,即主導,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用好導學、導讀、導練等“授漁”功夫,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強化“會學、學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教法必須為學生的“會學、學會”服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關鍵。學會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海無涯,面對無窮無盡的知識海洋。以學生為主體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至關重要。
1.勤實踐,變知識為能力
個人的能力如何來?自主大量的學習是基礎,獨立的思考是過程,更重要的是個人勤實踐。做到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認識復雜問題、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來檢驗,把知識內化為能力。
2.會精簡,由“厚”到“薄”
學生要從一本書把其最核心的部分找到。功夫下到家,就能達到“大道至簡”的境界,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越讀越薄了,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體會,認識將會越來越深刻。
3.善總結,變經驗為智慧
善總結就是通過實踐把得來的零散的東西系統化,把感性的東西理性化,從中發現帶規律性的東西,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能夠舉一反三,把經驗變為智慧。善于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經驗也是深入學習的必備功課。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把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挖掘出來、創造出來,達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效果。
(四)鼓勵質疑,養成獨立思考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發表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修課。學生對某一個問題存在疑問,才會有探索心理,這就需要學生有耐心,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習的關鍵,換句話說,獨立思考是你走向成熟的標志。
教師要正確認識“講”“學”和“練”的關系。一是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學”來的;二是學生的能力也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練”出來的。正如武功秘籍中“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一是要多問。學生若只是一味地埋頭苦學,遇到不會的問題不知道像老師請教,那么學生思維就會形成定勢,沒有求異心理,更別說舉一反三了。長久下去,學生就會對事物存在依賴心理,不會正確的判斷問題。二是要大膽質疑、爭論。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爭論、敢于發表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質疑就是要標新立異,拓展思想;而不是墨守成規,盲從權威。三是要主動獨立思考。通過獨立思考、勤思考、善于思考,變“他有”為“已有”。正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對不懂的問題提出質疑并勇于探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適當開展“我的課堂,學員主講”活動
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合理選取部分教學內容(指內容涉及面廣,難度不大,拓展性強,易于學生自學和講解,也便于學生研討)。采取“我的課堂,學員主講”。(1)選好主講學生,挑選自主學習能力強,知識比較寬,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2)做好主講學生的參謀助手,接受授課任務的學生,一般通過課前自學,預習,討論,備課,練講等環節。(3)學生課堂講解及討論,讓學生講解教學內容,使他們進入學生的課堂,同學之間多些互動,以促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4)教師總結講評,教師可以評價學生講解情況,也可以點撥解題思路方法。整個過程教師起到把控全局,始終引導學生在教學內容開展各種自主性、研討性學習,同時對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學生掌握情況進行合理調控。
通過“我的課堂,學員主講”活動,教員清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真正地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統一,實現檢驗教學效果的目的。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的創造性。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真正地落實“教員主導,學員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結語
近年來,教學新理念新方法層出不窮,教學內容也在不斷的調整和更新,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勢在必行。“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善于總結,不斷探索,運用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進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學生不僅“學到知識”,而且要讓他們“會用知識”,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崔玉波,喬志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2010(10).
[2]范純琍.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內涵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10(3).
[3]孔詳珍,淺談高校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中國科教新導刊,2009(22).
[4]徐新華.高校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鹽城工學院學報,2008(1).
[5]萬厚軍,彭鐵強.任職教育自主創新學習應把握的幾個關鍵環節[J].武警工程學院學報,2010(3).
[6]鄺永輝.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四步策略[J].教育導刊,2010(10).
[7]史燕波.淺談士官任職教育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法制與社會,2010(3).
[8]余志衛.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
[9]鄒帆,于麗琴.對當前高校創新教育面臨的問題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10]王菲.論高等學校的創新教育[J].中州大學學報,2010(10).
[11]李棟.對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空軍第一航空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