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 ? ? ? ?要]? 現如今教育智慧技術不斷迭代,電子書包、翻轉課堂、VR、AR技術等應用在課堂上屢見不鮮,這些對課堂教學輔助固然是好的,促進學生融入更加有趣的課堂氛圍中,亦是打造“沉浸式課堂”教學氛圍的促進之舉,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知識學習,但只是錦上添花并不應成為課堂關注核心。在如今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的時代中,雖有聲音大力倡導機器換人技術革新,大多數行業人群已經或者正在經受威脅,但是教師這一職業卻被人們稱為可以免遭淘汰的群體。教師擁有行業自身固有的知識積累,師生之間的交互情感溝通,提升教師主導力量,以學生為本,教師輔導灌溉學生習得更多智育、德育之本,啟育孩子得到更多成長實為教師盡心發展之路。
[關? ? 鍵? ?詞]? 教育智慧技術;回歸課堂;教師教學;啟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266-02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教育政策利好,回顧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的戰略地位變遷,將教育置于“戰略重點再到優先發展戰略”等階段是一步步的升級改革發展的歷程。“十九大”以來,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高度,強調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才能贏得未來,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家倡導教育發展的力度愈來愈強,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也愈來愈大,反觀承載教育發展的形式主體——教學課堂,我們應重視并采取系列措施來促進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看來,在傳統教育那里,“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準則的代言人”,因此我們不僅要順應國家發展教育的趨勢,也更加要關注學生為本的發展基礎,提升教師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機聯系進而增強課堂活性。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特點
人們常說社會浮躁,什么都是追趕跑的節奏,但什么都可以浮躁,教育卻不可以,關注孩子們的未來之際我們也更應該注重當下。教育部的有關領導提出的“診斷與改進”命題,適用多階段的教育過程,給予我們思考。
在廣州廣雅中學公共開放日之際,眾多關注教育的人一起前往參觀教學課,筆者經過觀察調研發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因為有了學習電子設備的輔助,大家感受到學習氛圍輕松不少,和電子設備的交融中,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覺得上課時間度過很快。的確,智慧課堂運用一系列的智能電子設備是好事,但通過觀察與交談也發現了其中弊端,設備的應用占用了學生課堂的大量時間,進行調試進行一系列的參與融入,網絡跟不上老師講課速度和思維,出現卡頓現象,學生在關注屏中電子趣味卻也在走神未注意聆聽老師所講的解題方法等,標準課堂時間在流逝,而老師所講知識量卻相對減少了。在社會發展轉型的背景下,現代教學活動不僅是師生之間的文化知識授受活動,更多的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情感交流、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活動。
教師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擁有者,但更是擁有轉換以及授予學生學習能力的賦能者。現代教師的角色是多重的,教師首先定是一位學者,因為要了解與教材有關的信息。此外,教師更應是一位智者,學者常有而智者難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學習能力,更應有將知識融會為教學生產力的能力。因此,教師還是課程開發者和教育教學研究者,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可以“一招鮮吃遍天”,講求教學的科學性,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著重教學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示范性
教師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教師以自己的思想、學識、言行舉止和人格魅力,通過示范展示的方式課上課下課堂內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教師傳授知識技能,進行標榜展示。學生個人領悟、消化,運用和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智能和自學能力,轉化為他們的個人追求和動力。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復雜性
教師教學中又具有復雜性。教師的工作任務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教育的過程和影響是廣泛和復雜多樣的。回歸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以學生為本的進行分析、備課、上課、課后反饋,積極評價等來進行教學步驟。課前,教師要進行編寫學期以及課題和課時的計劃,包含有教學的綱要、教學的活動安排、方法的具體應用和各組成部分的時間分配。通過備課,教師可以在教學工作展開的各個環節有一定的預見,在宏觀上全局把握。在上課環節,我們不排除使用智慧課堂等一系列輔助工具提升學生興趣。但應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其中所指并非是學生使用技術外在輔助的熟練操作性,并非是學生融入技術設備中的興趣提升,而應是教師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把握好自身上課質量,思想碰撞交互給予學生知識,使學生高質高效地與老師思想發生碰撞。同時,課后教導和評價工作是教師不可忽視的。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創造性
教師在教學中更加具有創造性,不可否認教學是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展現教師對教育教學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動的自主權。而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工作和各方面力量來配合完成的,教師要對學生有積極的期望,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育人是根,學生為本,教師既是在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又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服務者,但更重要的也要關注教師自身的教學工作特點,更好地挖掘身上的閃光點,更好地為課堂教學內容引伸,更好地引導學生正向學習。
學生通過努力后聽得懂的課,是最有學習價值的課;老師通過努力后講得明白的課,是有教學價值的課;師生都共同努力進行良好交互的課堂,是高質高效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應關注的基本點,老師用心有心地課前備課、課堂設計、課后點評反饋都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來源,若學校課堂沒有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怎能期望學生在課下時間心無旁騖地進行知識累積呢?
二、教師在課前應深度挖掘教材
教材是前人積攢下來的智慧,是教學的基礎,但不應該作為教師唯一的教授來源,教學不可照本宣科。前期為使學生學有裨益,需要老師逐步調高課堂教學起點,翻轉課堂學習順序,讓學生做好教材的備學,為后續有難度、有拔高的教學內容做準備。教師要開展學生聽得有價值的課,那么前期就要做好圍繞本次課堂教學內容搜集多方面補充資料,立足教材進行多方知識層級的刪減和審核,提煉最有價值的內核,做好內容補充拓展。其目的并不是掌握或者驗證教材知識,而是要輔助學生應用教材知識,使其在應用教材知識的過程中去發現或者創造新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能夠從知識的積累,從無到有,從有到更多,從更多到創造的過程中去。
三、保證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擁有新鮮性、積極性
教師于課前導入設計環節要有自己的經典導學環節,真正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思考。如一個經典課前導入案例:物理老師先問學生對玻璃汽水的印象來,有的學生說為什么是玻璃瓶?有的學生問為什么大部分是黃色的?這些都沒有問到老師想要進行教學的核心上,于是緩緩從桌子下面拿出玻璃瓶汽水,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指向性地導入,吸引學生產生疑問,“哦,為什么汽水不能在瓶中裝滿呢?”物理壓力課程由此展開,相信學生也會對課堂內容充滿好奇并且印象深刻。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學設計合理性和靈活性,有效、立體地構建學生學習思維,教學內容要環環相扣。在教學的提問環節要注重提問的針對性,不大不小不偏不倚,讓學生進行知識的再吸收。確立好學生為主體的地位,老師不是課堂主宰,而要進行課堂內容隨學生學習內容程度來進行因域適宜的改善,提升課堂效果。有效的課堂環節設計促進學生知識的思維加深,內容拓寬,方法指導。
四、教師應注重課后反饋
課堂教學過程是關鍵,課堂教學后的反饋也是值得重視的。課堂尾聲要精心地選擇和加工自己想要給予學生完成的作業,在層次和梯度上把握到位,如書面作業、開放性作業、探究性作業還是實操性作業等,形式可以多樣,要以提起孩子學習興趣,鞏固孩子知識探究思維是重點,不強調書寫的量,而要著重作業的質。
課后以及作業中的評價中點評不可單一,要有針對性,有實例性,要給予學生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目前發展狀況的清晰認可,也要有未來發展方向的期待指引。“最近發展區”式目標的引導,要讓教育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點評學生時的鼓勵是必不可少的,引起其積極性但不可貿然夸獎,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做得好,好在了哪一點。當教師籠統夸獎學生真棒的時候,他們也并非知道其中好的地方,那么下回只為了得到“好”的夸獎而失去了感知行動當中的細節美好。注重圍繞特定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設計,為學生提供生成與建構知識的情境,加強對學生課堂知識學習過程的輔助,讓學生在課后時光中愛學、樂學、好學,寓教于樂。
五、教師使課堂內容對教材有所拓展
課堂內容教學是寶貴的,不可以“一刀切”,讓學生遠離了書本,只一味體驗到電子教學的樂趣而忘記文本。回歸課堂后的左右衡量和把控就需要教師做好自身的教學任務。
教材上的知識,于學生而言,是通過對教材知識本身的學習,從而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本身;既是通過對教材知識形成過程的了解,習得探索知識形成過程的意識和能力;也是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去應用和進一步拓展教材知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夠引領和指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因為它的開放拓展性,而使學生贏得無限的課堂內涵和體驗,回歸高質高效的課堂感受。
參考文獻:
[1]郝連儒.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風格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啟示[J].思想教育究,2017(9):85-88.
[2]張斌賢,王慧敏.“兒童中心”論在美國的興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12(1):108-122,190-191.
[3]沈陽.關于高效課堂的有效教育教學的思考[J].學苑教育,2018(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