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物聯網、3D打印、VR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基因編輯、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標志著信息化革命進入了全新的階段。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科技正在深入地影響這個時代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同時也對人們的價值觀、社會體制和思維方式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新的環境下,教育無論從空間還是從時間上,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教育改革上探索新的路徑。校企結合和產教融合的模式近年來受到關注,也獲得了國家政府的支持,但從落實的效果來看,往往流于形式。從深層次原因來說,是教育管理者對產教融合發展的趨勢認識不夠深刻,需要站在信息化時代的高度,從教育的本質出發,重新審視和定義產教融合的內涵及外延。只有深入分析時代發展的趨勢,才能在高職教育改革上把握好前進的方向。
[關 鍵 詞] 信息化;“互聯網+”;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52-01
一、產教融合的歷史追溯
對職業教育來說,產教融合并不是一個新發明的名詞,而是職業教育的原本面貌。人類文明幾千年,職業技能都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產教一體的最初形態。到了近代,隨著18世紀初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的興起,現代化的專業分工合作形式迅速發展。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傳統的學徒制也隨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學習和生產的分離。現代化的教育體制隨之建立,學習成了人生中一個階段,學生代替了學徒。產教分離才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發展形式越高級,專業分化就越嚴重。生產和教育從其分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越走越遠。
那么,表面上看起來存在內在邏輯問題的“產教融合”,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如何解讀?回答這個問題,將是正確認識和理解“產教融合”的關鍵,也是指導高職院校進一步推動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的理論基礎。
二、信息化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終身教育
20世紀初,美國工程師泰勒在傳統的管理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制度:泰勒制。泰勒制針對工廠作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其目的在于提高生產效率。泰勒制不僅是一套工作方法,更深刻地影響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觀念。比如說8小時工作制,工作流程圖。同時,也最終將原本是一體的生產和學習徹底區分開來。工廠中人員的身份被嚴格地區分成股東、管理者和雇員。
進入21世紀,信息大爆炸已經使知識唾手可得。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催生下,新的社會生產組織形式正在孕育中。在工業化的思維模式下,個體是集體的組成部分,螺絲釘精神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作為回報,組織為個體提供安全的社會保障。教育成了社會分配資源的手段。個體的能力成為其競爭力強弱的關鍵。在這種環境下,教育作為個體認知升級和成長的另一種說法,將回歸其本質。
鑒于以上論述,受教育已經不是人生某一階段的事情了。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個人對自身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成為真正的個體。學習是一個人一生的事業,終身學習不再是一個空泛的理念,而是一個最實際的需求。
三、信息化時代產教融合的發展路徑分析
隨著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革命的發展,教育的內涵也在發生著深刻變革。工業化生產時代的產教分離在新的時代下也將走向融合。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教育行業的變革,產教融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1.將教學的內容從“學什么”轉向“怎么學”。將單純的教學生具體的知識變成教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有效地學習知識,變被動灌輸為主動獲取。
2.專注于學生職業核心素質的培養,重視學生的職業修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塑造。在未來,職業知識的獲取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職業精神的熏陶則需要好的教學環境。
3.專業教學課程的改革,將課程的內容拆分成碎片化的片段,通過新的技術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校專業老師的職能從灌輸知識轉為答疑解惑,組織討論,評估學習效果。
4.拓展教學的形式,提高以短期目標為特點的職業技能培訓水平,把學校學習和企業培訓融為一體。把企業員工看成學生,把學生看成企業員工。
總之,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早期形式隨著工業化的到來逐漸走向消亡。但是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根據自身的產業特點,發展出富有特色的現代學徒制,成為20世紀中葉德國工業崛起的基礎。進入新的時代,產教融合作為新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也將重新發出光芒。
參考文獻:
[1]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8-10.
[2]劉立新.德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0):18-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