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章華
【摘 要】“讓學生愉快的學習”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本文通過“構建友誼橋梁,堅持正向激勵;激發探究熱情,鼓勵主動學習;關注個性需求,感受成功快樂”等,論述了如何讓學生愉快學習數學,從而有效實現高品質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愉快學習 有效學習 主動學習 成功快樂
在數學教學中,常常發現很多學生怕學數學,認為數學太抽象,不好理解。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要挖掘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就得發揮數學的學科本質特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快樂學習。
根據筆者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本文論述“讓學生愉快的學習數學”。
一、構建友誼橋梁,堅持正向激勵
要想學生喜歡數學并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要讓學生喜歡老師。一個老師的威信和魅力,是師者要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生、遇事容生”,真誠地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和力,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伙伴和朋友。在生活和學習上關心學生,讓學生喜歡和信任老師;讓學生在老師面前有話敢說、有話能說。要讓學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師,老師就要走到學生中去,經常和學生交談,從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或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盡可能地給予幫助。當學生愛上了老師,也就愛上了這門學科。實現了將學生對老師的愛轉化為對數學的熱愛。
愉快性教學離不開“好的師生關系、好的學習環境和正向的激勵”,創設好的師生關系和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良好學習氣氛,產生“情境效應”,是愉快性教學的基本保障。它能使學生在不受威脅和干擾的情境下,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大膽探索與勇于發現的勇氣。羅杰斯在他的學習理論中指出“在較少威脅的教育情境下,才會產生有效的學習,威脅不能排除,便會產生恐懼心理”,美國前總統林肯說“人人都喜歡別人的贊美”。在我國的現實教育中,急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教師怎樣學會贊美學生,怎樣盡量讓學生體驗到成功與贊美的快樂,減少不利因素的威脅和失敗的痛苦,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因此,教師要善于正向的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爭取成功的勇氣,如“祝賀你又獲得了成功,希望你繼續努力”等,斯金納的“強化原則”指出“如果努力會獲得成功并獲得獎賞,將會繼續努力”。教師要善于持續性地運用正向激勵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愉快性學習有一個長久動力。
當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時,就能夠將學生對老師的愛轉化為對學科的愛,從而收到高品質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探究熱情,鼓勵主動學習
強烈的探究心理,是引發興趣的重要來源,將緊緊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緒中去積極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內涵。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確定教學的起點,把教材上的知識點設計成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例一:在講授《概率》第一課時,結合社會上的一些公益彩票,向學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體彩36選7,你想花2元錢就中500萬嗎?”有不少學生問道“要想7個數字全中很難,選一注彩票中獎的概率是多少呢?”老師引入課題“數學中的《概率》能提供答案”,學生求知的目光投向了老師,學生學習的熱情、主動性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效果就很突出。
例二:在學《解直角三角形》應用舉例時,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某位學生在太陽光下測得一根3米長竹桿的影長為1.5米,相同時刻8米長的電線桿的影長是多少?若這段影長一部分落在地面上,另一部分落在墻上,其中地面影長3米,落在墻上的影長是1米嗎?”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經過教師的引導成功找出答案。通過自主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例三:在學習《正數和負數》時,很多學生感覺到很困惑,為什么會產生負數呢?教師讓三個學生當堂表演,先請一位同學上來,以他的位置表示數字0,然后請一位同學站在他的前面1米,再請一位同學站在他的后面2米。如果站在前面的同學的距離表示為“+1米”,那么站在后面的同學距離是多少?不但使問題迎刃而解,而且學生感覺親切,樂意動腦,從而發現問題的本質。
如四:在學“代數式的值”時,教師向學生提出有趣的問題“將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乘以2后加上7,再把結果乘以5減去35,將最后的結果告訴我,我會在一秒內說出你家到學校的距離。”剛接觸含有字母式子的學生都感到驚異,認為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當他們的問題都被解決時,他們又感到十分震驚。當老師將式子(2a+7)×5-35化簡得到10a時,學生則發出陣陣的感嘆,認識到把式子化簡后求值的重要性。通過這種趣味性的活動,變抽象的數學問題為實際問題的探究,學生積極討論和嘗試,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關注個性需求,感受成功快樂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民主、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積極地鼓勵和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要善于給差生更多的關懷,幫助差生樹立自信心,讓差生體驗學習的成功,讓差生相信“自己不斷努力也一定會很出色”。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作業和檢測等各方面都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第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調動學生主動與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要有效地實現分層次教學,就要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就必須更新教學模式。例如引入開放性試題,讓學生在解題中有廣闊的思維空間;改進課本中常規性的題目,打破模式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例一,在學《一次函數》時引入這樣的例題:某學校九年級(1)班共有學生50人,據統計原來每人每年用于購買飲料的平均支出是a元。經測算和市場調查,若該班學生集體改飲某品牌的桶裝純凈水,年總費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購買純凈水的費用,另一部分是其它費用780元,其中,純凈水的銷售價x(元/桶)與年購買總量y (桶)之間滿足如圖所示關系。
1.求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若該班每年需要純凈水380桶,且a為120時,
請你根據提供的信息分析一下:該班學生集體改飲桶
裝純凈水與個人買飲料,哪一種花錢更少?
3.當a至少為多少時,該班學生集體改飲桶裝純凈
水一定合算?從計算結果看,你有何感想?
學生看到這樣的開放性題目與日常生活相關,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得出第(1)題的答案:y=-80x+720。
第(2)題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經過熱烈的討論得出答案:該班學生買飲料每年總費用為50×120=6000(元);當y=380時,y=-80x+720,得x=4.25,該班學生集體飲用桶裝純凈水的每年總費用為380×4.25+780=2395(元)。顯然,從經濟上看飲用桶裝純凈水花錢少。
第(3)題同學們感悟頗多,紛紛舉手發言“飲用桶裝純凈水不僅能省錢,而且能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答案。
開放性題目的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在數學課堂上滲透學生的養成教育。
多媒體引入課堂可以解釋常規教學中看不到的數學現象、數學規律,在突破重點、加強直觀、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數學實驗課與活動課開展“探究活動”與“實驗作業”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以及從數學的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生產和其他學科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提高創新能力。
例如“測量零件的內部寬度”問題,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老師適當的提示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質來實驗,很多同學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付諸行動。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課堂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二,在作業處理上,不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做同樣的作業,常常是布置一些基礎題,一些提高題,學生可以選做。但切記不能把學生分類“基礎差的就做基礎題,成績好的就做提高題”,這樣很容易打擊潛能生。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當學生感到解決問題的主人是自己的時候,就有了成就感。
第三,在教學檢測方面,每個章節結束,由學生自己出試卷的初稿,教師指派9位同學出9份不同的試卷,這9位同學分別為3位優秀生、3位中等生和3位學困生。試卷內容就從這9份試卷中產生。這樣同學們就會事先認真地去完成試卷的題目,再一次掀起學習的高潮,提高了學習效果。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對新課程的認識,在實踐中調整更新自己的觀念,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學習,才能收獲高品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惠榮,《轉變德育觀念,倡導自主學習》,福建《教學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