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佰榮
摘要:基于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的教學更多的要著眼于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在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更多的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培養;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以便他們在課外閱讀過程中能夠汲取更多的營養,開拓他們的視野,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很強的注意力,才能調動學生的自覺的積極性;反之,沒有任何興趣強迫學生學習就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興趣有待于培養,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老師的指導。有了興趣,才談的上培養學生的能力。興趣是學生的內因,語文教學不可忽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在觀察、感受時,擅長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處于興奮狀態;觀察后,用語言表達情景時,擅長抽象思維的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腦潛在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參與的興趣和意識,培養了參與的能力。根據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完全可以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努力創設吸引人、感動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感受,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如同身臨其境一般,親自去體驗,去發現那些新奇的、有趣的東西,并且能主動地參與進去,積極地探索、積極地尋求答案。依據這一點,在學習《草原的早晨》時,我首先為學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大草原的照片:藍天白云、滿眼綠色、牛羊成群、野花盛開…學生一下被圖片中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時我說:“這些圖片和今天我們將要學的課文內容一模一樣,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大草原游覽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學們一致響應。接著,伴隨著悠揚的草原樂曲,我又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課文內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課件,并請學生們準備談一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來到草原的感受。這一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認真地看,細心地體驗,爭著盡情地說…尤其是在深入學習課文后,我希望他們利用自己的朗讀來重現大草原的美景時,學生們的積極性更高了,個個搶著讀、比著讀,讀得那么令人陶醉…由此可見,恰當地創設情景,的確能激發學生們去發現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內涵,探索美的真諦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再次要教給正確自學的方法。
愛因斯坦曾說過:“勤勞的汗水加珍惜時間再加合理的方法等于成功”。這就告訴我們方法是多么重要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學的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金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金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1、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是自學的好方法
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注的能力。
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2、文圖結合,培養觀察能力。
低年級的課文都配有形象、生動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就已是生動形象的故事。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中已有的插圖,讓學生先仔細地看圖,再說說圖上畫的什么,最后圖文對照讀課文。如在教學《狼和小羊》時,先引導學生認真看書中的插圖,看后說說水流的方向是怎樣的,狼在哪個位置,小羊又在哪個位置。由于這些插圖生動具體,所以學生說得清清楚楚,富有想象。緊接著讓學生讀課文,看課文是怎樣寫狼故意找茬的,學生都能把“親愛的狼先生,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是不可能把您的水弄臟的呀?”讀得很精彩,也體會到了狼的狡猾。就這樣學生在觀察中把具體形象的圖象信息轉化為文字符號,這對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幫助的。在實踐中,我發現這樣的安排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對學生讀懂課文,理解字、詞、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3、讀演結合,促進理解提高
情境表演是最受兒童歡迎的活動。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便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凸現特點。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其次要在于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
老師要充分地放手,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被動接受”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疑點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可講可不講而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扶一扶,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目、動腦。
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
學生有了興趣,懂得了方法,明確了方向就要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了這個習慣,學生就不會依賴教師,自己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教師安排的各項學習任務,所謂“自學精神”是指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和具備自學能力后,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而決不中止自學的一種意志品質。
總之,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自主學習能力對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掌握自學的方法,自己去探索知識的奧妙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