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周
摘要: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學習自主管理。它是一種學習能力,學習自主管理不但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大有裨益,還能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不但道出了教學的目的,還引出了學生掌握方法以后,學會自主獲取知識。分析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自主管理;能力培養
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管理及創新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具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角色,把學習的自主權和管理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創造足夠的表現和學習的會,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能力。
一、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
主體意識,是指學生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作用的認識及主觀能動性發揮的內在要求。新課程理念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要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學過程是教和學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是學習成功的基礎。學生應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是“演員”;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導演”。教學中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服務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陳舊教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要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過程中發現,在合作中增知,在質疑中創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求,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從而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環境中學到知識,磨礪意志,鍛煉思維,提高能力。
二、優化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在學習中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缺乏實踐和探究的機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管理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
首先是強調問題意識,選準探究要點。學生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問題”是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要特別指導學生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從整體入手,在課文的特色、主題處切入,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探究,才能真正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目的。
其次是精心組織課堂,增強探究能力。課堂教學要巧設問題,使其具有可探究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難度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這樣學生才會對探究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巡視、多指導,對小組探究過程、方法、成果等要及時評價,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的氛圍中去。指導技巧,提高探究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交往的方法,討論各種交往的具體表現,這樣學生就能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教師也可以在探究學習中提供適時的指導,從而增加學生的探究技巧。還可以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探究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運用這些方法應定期調換各種角色,保證學生不斷實踐這些技能,直到內化為他們自己的經驗。
其三是注重探究過程,把握評價尺度。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一定像專家那樣,必須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避免“成人化”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途徑,學習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結果。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一種形成性評價,重視的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樣性。同時,也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優化的探究性學習,凸現了學生的主體,能夠使他們的個性、創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三、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水平。
語文學習重視從學法指導入手,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學生必須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1.在自主學習中滲透和指導學習方法。在教學中,要改變學習的被動狀態,有意識地教給學習方法,使學生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如朱自清優美散文《春》是一篇教會學生自學寫景文章的好范文。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以先指導學生學習“春花圖”,分四步進行學法的指導。默讀課文——找出修辭——抓住特點——體會感情。通過四個步驟的教學后,學生總結學習“春花圖”方法。即:初讀、分析層次;再讀,抓住特點;細讀,品詞析句;朗讀,體會感情。掌握了學法之后,讓學生用這種方法自學“春風圖”、“春雨圖”,并要求學生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以后的自學中去。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學會不同的學習方法,其目的在于教給學生學法,授之以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加強自主學習策略的滲透和實施。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無論是知識的掌握、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學會學習,都得運用一定的學習策略。學生在閱讀中,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結合“整體把握”、“精讀文章”、“深層次地悟讀文章”、“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等不同的閱讀要求和任務,要學會靈活運用略讀、瀏覽、速讀、精讀、研讀、圈點勾畫等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在聽說讀寫訓練策略方面,要加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朗讀方法的訓練,快速閱讀方法的訓練,快速作文法的訓練等。在思維訓練策略方面,要特別注意從方法上入手,通過“求異”、“發散”、“整合”形成新的思考起點,通過“聚合——發散”“發散——聚合”的循環訓練,形成最富創意的見解,得出最含創造性的結論。
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課本知識,而且學會怎樣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水平。
四、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準,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準來配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總之,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只有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能“自讀自悟”的最佳境界。讓自主學習和管理成為課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