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霞
摘 要:文章以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山區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分析,隨后提出了一些構建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山區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前言
當前因很多山區物質條件匱乏,很多父母基于生活壓力以及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去城市打工,留下的孩子由祖父母進行照看,或直接寄養在親戚家里,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因此或多或少的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響,而山區人當前對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仍很淡薄,因此有必要對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進行相應研究,期望對山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一、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1.沉默內向,缺乏一定的溝通表達能力
山區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對孩子必要的交流溝通與關懷,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情緒上、心理上的問題時很難找到合適的人去溝通、表達,長此以往,造就了孩子沉默、內向、孤僻的性格特征。孩子因此變得沉默寡言,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去表達,其溝通表達能力自然難以得到鍛煉,事實上,越是沉默內向的人越渴望表達,但因為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的長期缺席,使得兒童本就脆弱的心變得更加保守,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自然難以鼓起勇氣去表達。當下很多留守兒童都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兩代人之間存在年齡上與生活經歷上的差距,對于爺爺奶奶來說,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行,缺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自己遇到的心理問題一方面本就“難以啟齒”,另一方面即使孩子鼓起勇氣向爺爺奶奶說出了自己的心理困惑,也很難得到爺爺奶奶的重視,雙重因素之下使得孩子變得更加沉默內向,對自身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2.敏感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
對于山區留守兒童來說,其精神訴求得不到滿足的同時,物質條件的匱乏也是其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所謂的“虛榮心”,事實上,這種“虛榮心”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正常的,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與認同,更渴望得到來自其他人的鼓勵與贊揚,孩子內心本就脆弱,渴望得到更多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除了來自父母長輩的關愛、鼓勵、贊揚之外,還有一部分來自同齡人的關注與贊美,每個人都有虛榮心,實際上適當的虛榮心會促使人更加的積極向上,以樂觀飽滿的精神姿態去迎接來自生活的挑戰。孩子的這種虛榮心不是為了“攀比”,更多的是為了“分享喜悅”,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有限的物質條件很難滿足其對生活物質的基本需求,從而在面對物質條件相對更好的同齡人時往往會產生“自己比別人差”的錯覺,這種心理落差感使得留守兒童心理變得更加自卑敏感,再加上本就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與交流,更加劇了自卑心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對山區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二、構建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策略
1.家庭方面
從家庭方面來說,留守兒童的父母盡管不能夠時刻給予孩子必要的陪伴,但仍要做好必要的溝通交流工作,因此可以通過打電話方式多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與交流,除了關系孩子的學習成績外,更多的是對孩子的生活、情緒、心理給予必要的關心,溫柔的鼓勵、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作為父母要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即便遠在他鄉的父母給予不了孩子更多的幫助,但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以溫柔的話語撫慰孩子的心靈,讓孩子通過語言去表達出來,對孩子來說也是莫大的幫助。
對于一直陪伴在留守兒童身邊的親屬來說,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以外,也要提升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動態與人際交往狀況,并給予必要的引導與調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對孩子過于寵愛,在教育方法上要堅持嚴慈相濟,使得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更加茁壯的成長。
2.學校方面
對于兒童的健康發展來說,學校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學校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孩子在校期間學校要密切關注其行為動向,并與孩子家長保持有效的溝通與聯系,定期向家長說明孩子最近在校期間的表現,其表現不僅僅包括孩子學習成績,還包括孩子最近的狀態情緒變化,通過家長與學校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可以準確找出引起孩子情緒起伏的原因,從而為孩子提供了最合適的指導與幫助。此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師,并特別針對于留守兒童對其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還要及時做好與其監護人的溝通與交流工作,及時了解到留守兒童最新動態,和監護人一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必要的幫助與輔導。有效提升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同時,還能夠對監護人的教育方法進行相應改善。
3.留守兒童自身方面
首先提升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活動參與中獲得自信與自尊。其次學會自愛,要學會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并學會主動去關愛他人,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最后,不要總是“孤軍奮戰”,每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要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敢于向別人表達自己的內心,學會去傾訴交流,一方面可以讓壓抑的情緒得到成分釋放,另一方面,通過自己語言表達與情緒釋放會讓自己更加輕松,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使得心虛恢復平靜,從而能夠更加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為之去努力奮斗。人生有了目標,那么就很難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從而不再“胡思亂想”,滋生更多的心理問題。
總結:綜上所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對其未來人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處于兒童時期,其心智仍未趨于成熟,因此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幾率更大,因此需要格外進行關注。要從家庭、學校及留守兒童自身全面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從而促使學生心理更加健康,未來人生發展更加順利。
參考文獻
[1]吳艷.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6):117-119.
[2]陳朝霞.殘缺的親情!誰來呵護留守兒童的心? ——如何構建山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平臺[J].青年時代, 2017(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