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
摘要:“三農”是關系民生的根本問題,如何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發(fā)展、幫助農民致富,成為政府、社會關注的熱點。本文從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角度展開研討,分析了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內涵及精準扶貧的模式,并結合化州市某村愛心超市模式扶貧現狀,提出改進對策。
關鍵詞:農村電商 精準扶貧 現狀 對策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所公布的數據,我國農村仍有4335萬人還處于貧困階段。幫助農村地區(qū)群眾脫貧,減少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的基尼系數從 1981 年的 0.288 升高到 2012 年的 0.474,不平等程度增加了 65%。農村基尼系數升高指數高于全國的平均數,從 1978 年的 0.2124 升高到 2011 年 0.3897,增加了 83%。
自十八大召開以來,國家開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zhàn)略,從“精準施策、精準落地、精準推進”三方面向貧困開戰(zhàn)。2015年電商扶貧被列為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大批創(chuàng)業(yè)者涌現,電商企業(yè)也紛紛進軍農村。同時,“十三五”規(guī)劃要求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并進一步強化對脫貧工作的考核,重點考核貧困縣的脫貧效果。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投入,整合利用社會各類扶貧資源,并能積極開發(fā)新的資金和資源渠道,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為了確保2020年我國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當前的脫貧工作貴在落實“精準”,精確到每個地區(qū)、每個貧困戶,根據他們的貧困狀況,給出確切的幫扶方案。
何謂“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是指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xù)脫貧的目標。
而電商扶貧就是將今天互聯網時代日益主流的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fā)工作體系,作用于幫扶對象,創(chuàng)新扶貧開發(fā)方式,改進扶貧開發(fā)績效的理念與實踐。
(一)電子商務公司模式
農村電子商務公司模式是為了發(fā)展農村電子商務而建立,主要是利用社會各種力量和資源投資成立電子商務公司,通過整合當地的資源,采用企業(yè)化運營方式,形成規(guī)模化產業(yè)來獲取利益達到地區(qū)的脫貧的目的。這個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通榆模式”。“通榆模式”主要通過建立“云飛鶴舞”電子商務公司,這家公司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yōu)勢,整合整個通榆縣農產品的包裝和運營,并且對農產品實行“統(tǒng)一品牌、統(tǒng)一包裝、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質量”的品牌化銷售模式。
(二)農村淘寶模式
“農村淘寶模式”就是“網貨下鄉(xiāng),農產品進城”。一方面,農民在電子商務平臺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農民可以更簡單快捷地把農產品賣出去,實現盈利。這對農村經濟、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農村淘寶模式”通過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對農村淘寶進行宣傳,在村一級建立農村淘寶服務點,給村民代買代賣并獲取傭金提成。
(三)愛心超市模式
“愛心超市模式”是一種由公共機構主導,通過精準扶貧愛心超市采用實體店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運作模式,以線上下單、線下收購、統(tǒng)一發(fā)貨的方式展開。貧困農民的農產品由愛心超市統(tǒng)一包裝、制定統(tǒng)一的標準、統(tǒng)一配送,并且這些產品在愛心超市上架銷售。“愛心超市”模式主要針對兩種人群:一是把農產品送到愛心超市銷售的貧困戶;二是通過微店的渠道賣,把農產品交給愛心超市進行包裝、配送的農戶。
化州市S村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就是采用現階段比較流行的“愛心超市模式”。S村全村總戶數1580戶,其中貧困戶117戶、貧困人口367人,列入精準扶貧五保戶19戶19人,低保戶、相對貧困戶98戶348人。S村實施“養(yǎng)殖、種植兩基地、農村電商致富一中心”產業(yè)扶貧項目建設方案。“萬訊七子——S村致富中心”以超市為基點,在市、鎮(zhèn)、村廣泛開展平臺宣傳推廣和超市扶貧商品促銷活動,由農村提供產品,在電商平臺銷售,學生運營平臺促進銷售,最終銷售利潤75%轉化為扶貧款的精準扶貧的新模式。這種線上線下、校園內外現場推廣與銷售村民自產產品的模式不僅為農戶解決產品的銷路,也為城市人群提供健康的產品。
“萬訊七子——S村致富中心是廣東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利用自有的專業(yè)技術資源和結合師生群體消費需求,充分發(fā)揮“政校行企”資源優(yōu)勢而實施的重要扶貧項目之一。項目以“消費扶貧”為理念,通過平臺網購形式直接幫助貧困村農戶銷售各類農產品,協(xié)同打造特色品牌和增加收益;同時也讓城里人便捷享用物美價實的農特產品,并把城里的電器、日雜用品和品牌食品引向農村,幫助農村農戶提高生活質量水平。
化州市S村通過建立“愛心超市模式”幫助貧困戶精準脫貧,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經濟問題,也對當地的農業(yè)經濟、農產品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要想讓幾千萬農民盡快脫貧,步入小康生活,還需要政府、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共同努力。
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政府政策、資金支持,更需要整合社會各種資源。根據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當前面臨的問題,建議關注以下內容:
(一)引進人才,助力農村經濟發(fā)展
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比較有限,對電子商務相關的知識不太了解,要想把農產品賣出去,打通市場銷路,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改善其生活水平,必須大力引進懂技術的電商人才,只有人才才能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技術和政策上的指導,才能有針對性的幫助農民群眾脫貧。而如何引進人才、留住人才,讓技術人才甘愿投入到貧困地區(qū),幫助當地的經濟發(fā)展,這不僅需要政府推出人才引進政策,也需要政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二)完善物流體系,解決包裹快遞的“最后一公里”
通過完善物流體系,縮短“最后一公里”的距離。一方面,讓農民群眾的農產品更方便、快捷地送到消費者手中;另一方面,讓農民群眾也能通過電商平臺購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要建立村、鎮(zhèn)、縣、市之間的物流聯系紐帶。例如:京東、蘇寧易購等均自己負責派送包裹,但派送的范圍只局限在縣城,而第三方淘寶的包裹是由第三方負責派送,配送范圍也只局限在縣城、鄉(xiāng)鎮(zhèn),并不能到達村,這就給買賣雙方購物時候帶來一定的困擾,也限制了農村電商的發(fā)展。
(三)精準扶貧的核心是教育
要想解決一個地方的貧困問題,最核心的是解決該地區(qū)的教育問題,通過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群眾經營店鋪及平臺操作能力,通過教育培訓轉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讓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只依靠引進外界人才很難真正幫助農民群眾,只有他們自己主動學習新技術 、新知識才能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最后,解決好農民群眾下一代的教育問題,讓他們不再貧窮下去,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資源、教育條件等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不僅導致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代溝,也導致城鄉(xiāng)之間城鄉(xiāng)人才結構上的不平衡,只有提高農村貧困地區(qū)的教育教學水平,讓他們通過接受好的教育走出去,并學有所成反饋農村,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
(四)探索符合農村當地特色的電商模式,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扶貧
中國農村地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這就需要在精準扶貧攻堅過程中,要根根每個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并且采用不同電商模式。例如:化州市S鎮(zhèn)在進行精準扶貧過程中,根據S鎮(zhèn)的特色優(yōu)勢,進行“養(yǎng)殖、種植兩基地,并且開展線下超市;線下微店”的模式,讓農民群眾多渠道銷售農產品。
(五)整合社會資源,促進政府資金及政策支持
“三農”問題是關系民生的核心問題,在推進精準扶貧過程中,需要政府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缺少政府的支持,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政府可通過建立專門的項目,從政策宣傳、落實等角度將電商扶貧落到實處。同時,動員社會力量,讓社會資源及力量參與進來,幫助農民群眾脫貧。
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為農民群眾找到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嶇的。同時,在扶貧道路上需要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當地的精準扶貧對策,并有效地整合當地的社會資源,讓有效的社會資源帶來更大地社會效益,真正幫助農民群眾盡快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