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朝紅 李曉洋
摘要:中央蘇區作為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當革命進行得如煙火般激烈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與贛南當地的群眾創作了大量具有革命精神與傳承意義的紅色歌曲,這些歌曲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文章基于贛南紅歌,從紅歌的精神、紅歌的傳承、紅歌與蘇區振興的角度,闡述了紅歌的精神傳承與蘇區振興發展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紅歌 傳承 振興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68-02
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戰爭期間,由贛南、閩西等地發展起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被稱為“中央蘇區”。當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人與贛南當地的群眾創作了大量的紅色歌曲,贛南紅色歌謠是研究原中央蘇區在這片紅土地上發生的革命歷史、文化、生活、風俗的珍貴資料。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一些革命歌曲幾乎失傳,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如何行之有效的搶救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贛南蘇區,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紅歌的精神
“紅歌”是起源于中央蘇區的紅色歌謠。中國革命歷史真正意義上的紅色歌謠最早誕生于20世紀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熟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發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蘇區”的全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也被稱為中央蘇維埃區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地處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
贛南,是江西省南部區域的地理簡稱,全年氣候溫和,自然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越,方言主要以贛語、客籍語為主。江西贛南蘊藏深厚紅色文化底蘊,留下了許多富有當地特色的革命歌曲,是中央蘇區紅色歌謠最深厚的土壤。這些歌曲的出現,承載了特殊的精神意識,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
(一)民族精神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紅歌與中華民族精神是緊密相連、相得益彰的關系。一方面,紅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效介質。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內容上,紅歌都包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都渲染著濃烈的愛國情懷,昭示著人們奮斗和前進的方向;另一方面,中華民族精神是紅歌的重要題材。紅歌的創作是需要一定的題材的,而這種題材正是源自于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紅歌有著不同的基調和內容,反映著不同的時代內容和特點,但是其主旋律都是圍繞著中華民族精神在傳播,因此絕大多數紅歌中都包含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元素。這種精神正是紅歌創作的不竭源泉。
(二)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贛南紅色文化的精髓。在當前這個物質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人們需要革命時期的精神力量。贛南蘇區作為紅色文化傳承新區之一,其紅色文化遺產是革命歷史的真實寫照,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承性和稀缺性。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2006第一屆“中國紅歌會”在江西南昌八一體育館隆重舉行,由此在中國大地掀起了一股“愛紅歌、唱紅歌”的熱潮。這些歌曲的出現,承載了特殊的精神革命意識,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在世界客家學研究向縱深發展的推動下,贛南紅歌作為文化逐漸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
二、紅歌的傳承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央蘇區紅色歌謠就是對其日常生活的直接記錄和反映。在中央蘇區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每一首經典的紅歌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革命過程與文化底蘊,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與政治內涵。在革命時期,通過紅歌改變工農階級的生活,使得人人都能創作歌曲,都能演唱;在和平時期,紅歌可以喚醒多年前的紅色精神,使得年輕一代的中華兒女記住革命先輩奮戰抗敵、頑強不息的精神;長期傳唱的紅歌,在新時代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每個年代的紅歌都表現出了當時中國革命的發展進程,從歌名到歌詞,都展現出一個昂首闊步的泱泱大國在快速成長。
紅歌凝聚了一個民族發展的魂,是思想意識和藝術技巧的高度融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內容更多的是革命精神的傳承,并逐漸形成了一種“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在贛南扎根,紅歌只是這其中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歷史遺址,這是看不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人們的傳唱,永遠的流傳在贛南蘇區,每一次的演唱都在提醒著后代這座城市的歷史,先輩們的不易。
三、紅歌與蘇區振興
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外來文化影響著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小了。近年來,中國共產黨開始重拾紅色文化精神,運用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精神,打造特色旅游小鎮,但期間很多地區只是單純的發展旅游行業,與時俱進的打造時尚文藝活動,并沒有注重將當地的紅色文化精神投入其中,使得紅色文化沒有得到全面健康的傳承。
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是蘇區紅色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提升紅色文化,振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精神,是在努力延續和振興中國紅色革命精神。
(一)提升紅色文化
深入傳承、提升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振興贛南蘇區具有重大意義。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展開:首先舉辦全國性的學術論壇及研討會,對贛南紅色文化等內容進行深入挖掘與研究;其次加強革命遺址及紀念館的保護和利用,建設紅色文化創意旅游綜合體,提高人們的紅色文化意識;再次,落實建設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加大電視廣播的覆蓋區域,有效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紅色歌曲知名度,讓贛南人民能更直觀的學習并了解紅色文化;最后,在加強對近現代紅色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促進人民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和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培養。
(二)創新紅色教育
對于學校的道德教育來說,通過觀看愛國主義題材影片來學習和理解紅歌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多數愛國題材的影片都有紅歌,讓學生看這類題材的影片可以幫助他們學唱紅歌,理解革命精神意志。
對于藝術教育來說,江西省內的興國山歌、于都嗩吶、萬載得勝鼓、安義嗩吶、銅鼓客家山歌、龍虎山道教音樂、弋陽腔、贛劇等音樂類“非遺”文化給江西省內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了豐富素材。
對于素質教育來說,鼓勵通過樂器來學習紅歌,加強中小學的管弦樂團、民樂團建設。教育部最新發布:藝術科目將被納入初中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到2020年,要形成“大學—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一體化的教育考試體系,取消各類杯賽、體育特長生高考加分,這就意味音樂和美術將成為學生不可忽視的學科。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將紅色歌曲和自身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確定“紅歌”的定位和發展方向。需要明確的是,進行教育不僅僅是為了通過考試,教育的作用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提高審美、感悟生活,學習紅色歌曲則為其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去體味生活。
(三)開拓紅色產業
紅色旅游是振興贛南蘇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以贛南紅歌為素材,提升紅色文化,開拓紅色產業并不僅僅局限于紅色旅游的開發,還可以建設紅色影視、紅色文藝的全國性創作基地,加快建設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步伐,打造贛南紅色文化品牌產業。
贛南蘇區的經濟振興和發展,離不開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文環境和氛圍。贛南紅歌的傳承和發展對蘇區的振興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贛南紅歌為基礎,傳承紅色精神—提升紅色文化—創新紅色教育—開拓紅色產業,贛南蘇區同步“全面小康”,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前景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徐艷萍.利用紅色資源加強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1,(05).
[2]胡曉加,廖運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資源開發[J].求實,2011,(03).
[3]王楹.論中國經典紅歌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
[4]張泰城,王文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與功能研究綜述[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7,(02).
[5]陳宗花.1927-1934年蘇區革命音樂的生成及其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6]張苗苗.中國紅歌的德育價值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