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鳴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漸入人們的視野并不斷受到重視。對于農村幼兒園來說,鄉土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較為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鄉土特色資源的類型也較為豐富。我園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三種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形式,即主題活動構建式、特色課程引領式、融合教育滲透式。本文以此為基礎,探討農村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以便為幼兒園課程改革開辟新的道路。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 鄉土特色 課程資源 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27-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適當參與社會生活,豐富生活經驗,發展社會性”,“應從本地、本園條件出發,結介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靈活地執行”,“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拓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介作,綜介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規程》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周圍的教育資源,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因地制宜地組織教育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認、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引導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逐漸懂得熱愛、尊重、保護自然”等。可見,開發與利用周邊資源進行課程開發成為一種趨勢。
一、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1.理論意義
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旨在通過挖掘當地蘊藏有教育意義的各種特色資源,轉變為幼兒園課程的過程,這豐富了課程論文的相關理論。課程是幼兒園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自《綱要》頒布以來,園本課程的開發成為幼兒園教育的熱點問題,而課程的開發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挖掘,尤其對于農村幼兒園來說,本地鄉土特色課程資源的挖掘直接影響園本課程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同時,這也符合回歸自然的生態課程觀,并將這種課程觀不斷發揚光大。
2.實踐意義
鄉土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以幼兒為本位的學前教育基本理論的具體實踐。一方面,課程資源的開發務必會加強幼兒園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打破幼兒教育囿于園內的傳統,使得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聯系,社園合作和家園合作的意義也會凸現出來。另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等方面的特色資源與這些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和利用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彰顯,為此鄉土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則會有效緩解這一問題。
二、鄉土特色課程資源的類型
農村地區較城市而言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風俗民情、自然風光等各類資源,這些資源蘊藏著較大的教育價值,被合理開發后就可以轉變為特色課程資源。筆者將其具體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廢舊物品
由于廢舊物品具有易得性、廣泛性、低廉性等顯著特點,因此其成為諸多幼兒園廣泛利用的課程資源。實踐證明變廢為寶課程活動的開展極具吸引力,并且成本低,易于開展。
2.自然資源
山水草木、蟲魚鳥獸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也是幼兒園最常利用的教育資源之一。
3.風俗民情
這屬于特色資源中的軟資源,能夠很好地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與情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利用風俗民情開展主題教育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一條途徑。4.特色飲食。當地特色飲食品種豐富,選擇那些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富有濃郁地方特色且簡單易做的部分作為課程資源內容,不僅能激發幼兒濃厚的興趣,還可以將本土飲食文化傳承,讓幼兒感受家鄉的美好。5.民間游戲。很多傳統游戲構成了幼兒園課程的主要內容,尤其是一些體育游戲,智力游戲等。
三、幼兒園鄉土特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形式
農村鄉土特色資源的種類繁多,如何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從而為幼兒園課程的編排奠定基礎是本文重點探討的話題。
1.主題活動構建式
主題活動指的是在一個時間段內以某個主題為線索,圍繞其進行思考、實踐、交流的活動。相比常規教育活動,主題活動更貼近日常生活,更具系統性,更具靈活性。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也主張綜合主題教育的教學法,他倡導把兒童應該學到的內容完整而有系統地教給幼兒。教師可本著“去粗取精、靈活妙用”的原則,根據“本土文化”的主題線索,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將特定鄉土文化有機地融入到教育活動中,從而構成鄉土文化課程的主題活動。形式上,創新鄉土課程的開展渠道。我們依據幼兒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嘗試開展以主題活動為形式的鄉土課程,以春游、秋游、游園活動、親子活動等方式豐富完善主題,在我園的慶“六一”系列活動中,我們還以“識家鄉話成長”為主題,開展了一場隆重的文藝演出,幼兒在說、演、唱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家鄉的認識,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2.特色課程引領式
特色課程以幼兒直接體驗的、操作探索的活動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幼兒現實且同時具有鄉土特色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由于課程實施之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因而開展頻率不宜過高,最好一周或兩周一次。活動內容可以是與主題活動有關的內容,以上文中的主題活動為例,特色課程內容可以是學做米而餃子、辣白菜、花餅等;也可以把特色活動與傳統節假日有機結合,利用一年中的特定節日開展活動課程,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傳統節日的由來等,在活動中幼兒相互間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見聞,進一步激發其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3.融合教育滲透式
在幼兒的常規教育活動開展鄉土課程,是一種隨機的、潛移默化的在真實現場展開的活動形式。通過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在其中體驗發現、探究鄉土文化,感知鄉土文化的學習快樂。在時間上,確保鄉土課程的開展。鄉土課程涉及的內容較多,我們緊扣《綱要》的目標,將鄉土課程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例如,在幼兒晨操時,播放具有家鄉特色的民間音樂和朗朗上口的童謠;在幼兒就餐時間,每天有計劃地搭配各種家鄉的水果;在午睡前,給幼兒講述家鄉故事、趣聞軼事。這樣將鄉土課程靈活地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在習慣上,貫穿鄉土課程的內容。養成教育是幼兒園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在幼兒的習慣培養上,貫穿鄉土課程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渴,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