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陳麗
【內容摘要】部編教材發行使用以來,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環境現狀,為達成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結合學情探索策略,總結了以下三大策略。策略一:提高作業趣味性。注重作業設計與游戲相攜;作業設計融匯激勵;作業設計聯系生活實際。策略二:注重課堂實效性。注重將新舊知識連成體系;在課堂學習中促進學生幫帶一加一方式;教學實現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策略三:關注積累時效性。捕捉課后識字契機,達成反饋有效性;抓住在校閑暇閱讀,適時積累識字;拓展生活識字,養成積累習慣。
【關鍵詞】民工子女 識字教學 教學策略
部編教材帶著語文教學重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融合,重閱讀方法和閱讀積累的實踐引導,重綜合能力提升的層次性等全新理念,讓我們對語文教學充滿期待。期待在語文改革中,我們能迎合時代要求,妥善運用教材,扎實教學課堂,讓教育的理想變成課堂的現實。部編教材為了能夠降低識字難度,特意將識字安排在前,拼音安排在識字之后,根據學生學前教育中已有一定的識字量的基礎,運用識字降低拼音教學,運用拼音幫助識字,相輔相成。在選文上也就學習興趣做了科學性的改善,將生活情境搬到課本,將生活中的傳統注入課堂,將經典詩詞與現代文閱讀緊密結合。部編教材在減負提質上明顯有所體現,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量由原來的400降到了300,旨在降低初入學的難度,放緩坡度,減輕初入學兒童的學習負擔,循序漸漸地保護孩子愛學習的天性。但是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發現,教材的編排識字教學在農民工子女的課堂落實中困難重重,首先,民工子女因父母工作的不穩定因素,學前教育在父母工作的遷徙中大多數孩子只是完成托幼而已,造成在學前識字量積累甚少;其次,農民工子女的家庭家長工作忙碌導致作業無人引導或無法引導,大多數孩子家庭作業只是停留在寫寫抄抄,對于課外識字鞏固或者拓展幾乎一片空白,甚至家庭作業沒能按時完成;再有,父母因打工的原因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學校受教育的地方在父母眼里更多的是作為托管的性質,大過于他們對學習的需求,民工子女在學習意識和常規行為養成上相對滯后。這些都是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特殊環境,為了能夠克服農民工子女特殊的學習環境,讓部編教材的編排的意圖在課堂上變成成效,我們開始了針對農民工子女識字教學的策略研究。研究中總結發現以下策略能更好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學實效。
策略一:提高作業趣味性
基于識字教學中課后溫習是教學實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要克服民工子女放學后無人引導作業,對待作業隨意散漫,彌補課后鞏固識字的不足的現狀,顯然必須對作業方式進行趣味性改進,讓孩子們喜歡做作業,提高學生作業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轉移對父母的依賴。以往的課堂教學之后,最常見的作業方式就是布置抄寫生字詞語,讀讀課文,讀讀字卡等鞏固識記程度,形式單一,數量又多,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枯燥乏味。所以剛入學的孩子相當的作業習慣都需要家長細心引導,教會他們如何對待作業,如何書寫,如何安排時間等學習習慣,但是對于民工子女在放學以后家長大部分都在上班,處于無人看管狀態,這些作業經常在隨意性中完成,寫字習慣在初養成時變成了散漫。趣味性作業的設想便是能將常規的抄抄寫寫,讀讀記記變為有趣的文字游戲,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作業興趣。
1.趣味性作業設計與游戲相攜
幼兒園的孩子從來不會討厭上學,因為他們每天都有故事和游戲相伴,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將枯燥的作業采用游戲的方式呈現,激發孩子的主動性,相比之下自我完成作業的意識會大大提高。比如設計字卡袋,預習課文時將字卡剪開,根據讀音特點分類,在課初將字卡袋分類和同學比對,分類相同的在書本認讀字旁貼上紅花。課后把會認讀的字重新放回識字袋,第二天帶到課堂比比誰讀得對,誰認得多,同桌互相檢查時再在書本中貼上紅花。對識字袋中的生字,利用早自習時間經常換讀、復習。加深識字的記憶,提高識字的效果。
2.趣味性作業設計融匯激勵
鞏固識字,抄抄寫寫是必不可少的途徑,為了能夠讓孩子們喜歡抄寫并能認真的對待抄寫作業,在作業中融入了作業激勵機制。當天抄寫的字中書寫端正、正確美觀的第二天課間可以和老師完成一次游戲。每月對生字抄寫本進行一次評比,獲得紅花多的孩子得到寫字能手稱號,參加一月的班級寫字比賽,獲獎者作品粘貼在班級墻報上。定時定量的實施,在實踐中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逐漸提高。
3.趣味性作業設計聯系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只是寶庫。對于農民工子女來說,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生活接觸。所以與其讓孩子放學后端坐在書案前應付作業,不如讓他們回歸生活,在生活中作業。把生活中涉及到的字卡貼在生活中,例如自己用的學習用品,用自己的手做標簽,生活用品標簽等,結合教材適時布置類似作業,拓展生活鞏固識字。
策略二:注重課堂實效性
因為民工子女家庭父母務工無暇照看的實際情況,家庭溫習鞏固識字成了空白,因此對于課堂的實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課堂識字實效性,補足課后不能及時溫習鞏固的現狀。對課堂教學做了深入的思考:
1. 將新舊知識連成體系
教材一年級上冊《日月明》屬于象形字認字,這種識字方法在識字教學中既形象又具體,能有效識字,所以在教學時,拓展了生活中常見的象形字,由此及彼,將課本的舊知與生活的新知識緊密相連,鞏固象形字的生活識字功能。《猜字謎》一課中加偏旁形近字,根據偏旁理解字義并區分,教學時,讓學生找找生活中你有這樣的字嗎?給“月”加上不同的偏旁,根據偏旁發現字義,體會偏旁區分形近字的識字方法。將新舊知識不斷練習,促進孩子們經常性的課堂溫習,以免學了新知識忘了舊知識,更能積累識字方法的運用,在識字量的積累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農民工子女在家沒有太多的溫習機會,識字的鞏固幾乎來自于學校,像這樣在僅有的課堂時間里采用這樣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相應的作用,讓孩子們能逐漸有意識的在新舊知識中獲取鞏固和學習。
2.加強課堂幫帶一加一活動
入學之后對接受部編教材的民工子女進行了摸底調查,調查顯示新生入學近250人,本地學生占16%,且已經包括文成移民,其余均為外來務工子女,因為外來務工子女的學前教育,識字量的差異性大,課堂識字教學的效果和進度受到一定的牽制,所以如何使課堂的識字教學更有效,讓每個孩子都能掌握識字方法并且能夠準確認識生字,僅靠老師的力量,難獨當一面。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近二十個生字,字形難易程度梯度性上升,如果不落實好,對于學前識字落后,課堂學習不扎實,回去無人引導的孩子來說將是惡性循環的狀況,所以利用課堂幫帶,讓學習進度快的孩子來幫帶不會的孩子,查漏補缺,適當幫帶相對能起到讓不會的孩子慢慢積累,進度快的孩子也得到重新溫習的機會。教學中識字教學以后,讓固定分配好的學習對象再互讀生字,互相識記的過程中根據學情反饋進行課堂復習。學習伙伴在下課后的第一件事是兩人互相檢查,全部過關的就可以在學習伙伴的表格中貼上金花。一周一查,多者為勝,在單元識字過關中獲勝的另外獲取優勝金花,評出一周學習好伙伴獎。看似簡單的幫帶,在課堂中促進了學習的目的性,也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尤其是讓課堂識字腳步慢的孩子能不掉隊,不放棄。
3. 扎實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
農民工孩子所有的學習幾乎都來自于自己,因此對孩子學習動態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將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的策略意在讓孩子們加強學習的主動性意識,并能養成一定的學習方法。課前指課前預習,預習中讀文讀字必須完成將文中的生字卡片歸類存放,無論讀音還是字形,規律自己找尋。并能將會的和不會的分類,第二天的課前準備中將分好的認讀字放在課桌前。課中識字教學緊扣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重難字的著重教學,讀音字形的歸類反饋,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課中識字效果好的孩子可以成為小老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帶領大家一起分享。課后休息前采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將自己的字卡讀后整理完放于字卡袋,仍不會的通過幫帶學員和老師一起解決。讓課前課中課后學習一體化,強化作業目的,鞏固識字效果,展現學生識字的主動性,在農村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
策略三:關注積累時效性
識字積累是識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延伸,往常我們在識字教學拼音教學之后就會安排家長引導孩子看帶拼音的讀物,已經開始運用拼音積累識字,但是在農村課堂里家長上班忙碌的情況下,孩子的閱讀幾乎一片空白,這種借助拼音的閱讀顯然是有難度的,緊靠課堂的識字在量的積累上顯然不夠,并且對課堂的識字鞏固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何克服課堂之后必要的延伸,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1. 捕捉課后識字契機
孩子們有愛玩的天性,尤其是農村里的娃,活動量大,教室關不住他們的腳步,一下課就會三五成群的玩耍,所以在學了《春夏秋冬》時我讓孩子們在玩捉迷藏游戲的時候把四個季節的字卡和每個季節里出現事物藏在你認為的景物中,讓孩子們在校園中找。學了《怎么都快樂》一文后,讓孩子們抽簽決定課后游戲項目,寓教于樂。學了《樹和喜鵲》一文后,讓孩子們匯報課后的時間里你在什么情況下感受到了快樂,用上課文中的詞句說話。在課后將生活內容與課堂相聯系,寓教于樂,抓住契機積累,讓無意識的游戲行為融匯識字延伸,其樂無窮,百利而無一害。
2. 關注在校閑暇閱讀
部編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篇和老師一起閱讀和家長一起閱讀,編排的意圖在于促進親子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無疑也是識字的有效性方式。但是民工家庭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閱讀氛圍,但是又不能落下閱讀,因此,這一塊的任務無疑又擠到了校園生活中。學校一年級有三處閱讀角,有一部分的孩子會來到閱讀角靜靜的看書,但畢竟只是少數。所以在校園里是否還有其他的時機帶領孩子們閱讀成了教師的考究,于是午休時間成了有效的時機。學生吃完飯后在教室休息的時候,由教師帶領閱讀,閱讀的內容由繪本到古詩詞經典誦讀,以聽讀繪本激發閱讀興趣,以朗誦經典文化熏陶,以生活小故事勵志導行,積累識字在閑暇也變得有效。
3. 生活識字不忽視
生活是識字的大舞臺,能讓孩子們見識到更多的字,也能幫助孩子們運用更多的文字,不容忽視。學期初,每個孩子都會收到一個小小的積累本,積累本按照時間記錄,每天在各個領域中看到的,可以用畫畫的形式記錄,也可以用上拼音,考慮到民工孩子很少有跟隨父母有意識的學習活動,所以記錄本以激發興趣為主,注重識字意識。積累本每周上交一次,在量上規定一周記錄十個新認識的字,多多益善,完成的孩子就可以獲得一次課間游戲的機會。一個學期以后,很多孩子擁有自己的識字小天地,有的孩子還將它變成了小小報。稚嫩的小手,簡單的行為,卻綻放著知識的積累。
作為教師,如何運用教材進行有效教學,學情是效果的直接影響因素,所以部編教材的使用,美好的憧憬卻不能忽視受教育者的起點,對于農民工子女來說,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更應該立足于孩子受教育的實際情況,切切實實,腳踏實地的做好看似簡單卻不能忽視的細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2年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2]熊寧寧,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編輯室.部編教材分析.2017.1
[3]黃波. 趣味識字教學[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1.
[4]萬祎. 關注音形義,讓識字教學更高效[J]. 教師, 2017(33):32.
[5]陳麗清. 識字教學有滋有味[J]. 課外語文:教研版, 2014(8):64-65.
(作者單位:瑞安市江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