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進行早期與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2014年4月—2017年10月該院收治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50例,均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手術時間為依據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有患者2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早期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延期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①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骨折復位優良率(分別為88.00%、84.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6;P>0.05);②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傾角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44,0.191;P>0.05)。結論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進行早期與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均能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時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手術時機(早期手術或延期手術)。
[關鍵詞]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早期;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臨床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3(a)-0092-03
Comparison of Early and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TIAN Yi
Orthopedics Department, Xiuwe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arly and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unstable distal radial fracture who were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October 2017 were selected f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he operation time The patients in each group had 25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early surgery.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deferred surgery.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①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fracture reduction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88.00% vs 84.00%, respectively) (χ2=0.166; P>0.05); ②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0.144, 0.191;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undergoing both early and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an be treated well. The optimal timing of operation (early surgery or delayed surgery) can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patients.
[Key words] Radial distal unstable fractures; Early; Delay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rapeutic effect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多發于老年人及成年人,老年女性極易發生,主要是外力刺激后造成的[1]。大多數的老年人都會有骨質疏松或者骨量減少的情況,再加上撓骨遠端是薄弱區域,只要處在低能量下就會造成骨折[2-3],成年人均為外傷暴力較大。骨折發生在橈骨遠端2~3 cm范圍內,常伴有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傷,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該手術可以保持撓骨的長度及兩側的軸向牽引,防止撓骨縮短等并發癥,使腕關節功能得以恢復[4]。但是,臨床上就早期與延期這兩種手術時機的選擇仍存在一定的爭議。為此,該文作者以2014年4月—2017年10月該院收治的50例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為對象進行研究,結果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50例,均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手術時間為依據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5例。其中,對照組采取早期手術治療,其中,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56.45±3.96)歲,患者中左側骨折有14例,右側骨折11例;觀察組采取延期手術方式治療,其中,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齡17~71歲,平均年齡(58.62±4.28)歲,左側骨折16例,右側骨折9例。該次研究經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所有患者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兩組骨折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后可知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為外傷引起的骨折,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②部分骨折涉及尺橈關節半脫位、局部皮膚組織受損等情況;③部分遲來住院的者。
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排除了有手術禁忌證;②所有患者均排除了患有重大的內科疾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早期手術方式治療,均在受傷后的2周之內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觀察組采取延期手術方式治療,多數患者在受傷之后出現局部軟組織受損重,或石膏外固定后移位改變,或部分遲來住院者等,手術均在受傷之后2周以上。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流程如下:患者采取臂叢麻醉或全麻的方式進行,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在止血帶的作用下,選橈骨遠端掌側縱弧形切口約7 cm,切開皮膚及深筋膜,將腕部屈肌腱和撓動脈進行牽開,分離開旋前方肌,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出來,然后清除掉嵌入的軟組織,予以骨折斷端復位,盡量恢復橈骨的相對長度及關節面的平整,恢復尺偏角及掌傾角,用克氏針簡單臨時固定,選擇匹配的鎖定解剖接骨板放置撓骨遠端掌側,予以鎖定螺釘固定,術中根據骨折端缺損情況,選擇自體骨或人工骨予以植骨,以便于術后愈合。術中、術后通過C臂透視,檢查關節面平整、橈骨長度恢復、骨折斷端位置對位對線滿意,接骨板、螺釘位置安放、固定滿意后,再進行傷口沖洗處理,并逐層將傷口關閉。手術完成后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情況下幫助其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同時要根據DR片的復查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負重活動。
1.4 觀察指標
1.4.1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骨折復位情況 骨折復位情況以Lidstrom作為評估依據,分為優、良、差3個級別,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00%,具體的劃分標準如下:①優:患者術后沒有畸形情況出現,向背側成角為0°以下,且撓骨縮短長度為3 mm以內;②良:患者術后有輕微的畸形情況出現,向背側成角為0~10°之間,且撓骨縮短長度為3~6 mm之間;③差:患者術后有嚴重的畸形情況出現,向背側成角為11~14°之間,且撓骨縮短長度為7~11 mm之間。
1.4.2 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傾角 通過X線工作站測量軟件對兩組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傾角進行測量。兩組統計指標均于治療后隨訪時間為1~6個月。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骨折復位情況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骨折復位優良率(分別為88.00%、84.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傾角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傾角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常見的上肢骨折多見于撓骨遠端骨折,且不穩定骨折的評估標準有如下:①患者的X線片檢查顯示背側成角為20°以上;②患者干骺端背側的粉碎程度比前后位寬度的1/3大;③患者若為橈腕關節內骨折,其關節面臺階或者間隙為2 mm以上;④患者撓骨的縮短長度為5 mm以上[5]。撓骨長度縮短后會使腕關節、下尺撓關節的前臂旋轉功能以及協調性受到較大的影響。有專家學者認為如果撓關節面的移位在2 mm以上時,會使局部應力增加27%~51%,而且也會使大部分應力中心轉移至尺骨上面,使腕部的位置與運動發生變化,造成腕部受傷后關節炎,對腕關節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6]。臨床上對于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治療,以往的臨床研究中仍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有研究學者發現,采取閉合復位和石膏外固定的方法可以在早期得到較好的復位效果,但是仍然會有多數患者有再次移位情況出現,此時需要給患者進行手術,在采取該方法治療時,關節面的對位和穩定性很難實現,且極易出現腕關節疼痛等并發癥,甚至可能會由于石膏外固定造成皮膚壓瘡,這可能會給后期的治療帶來難度[7]。但是卻有另外一些研究學者提出,背側粉碎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采取閉合復位和石膏外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效果較好,可以明顯改善和恢復患者撓骨遠端狀況[8]。該文作者為了對比分析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進行早期與延期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臨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