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霖 于巧梅
【內容摘要】本文對農村小學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 小學數學 兩極分化 對策
伴隨著教學改革的實施,教師的教學觀、學生的學習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家長的認識程度和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都讓“優秀生與學困生差距越來越大”,產生了“兩極分化”,現在結合教學實際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對策研究,具體如下。
一、農村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
1.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
社會科技的逐漸發展,各種電子設備逐漸普及,小學生受此影響巨大。隨著社會的變化,孩子們的生活條件提高,小學生經常出入網吧的現象屢屢出現。農村對網吧的管制不嚴格,網吧會帶給孩子十分不良的影響。由于小學生的意志力差,導致小學生容易誤入歧途,對學習喪失興趣。另外家長對孩子的監管也同樣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農村剩余人口逐年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發嚴重,更多的農民選擇外出打工。對孩子的監管不到位,導致學生任意妄為,造成學習成績下降。
2.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較大的影響,有的教師沒有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新課標需要,同時,教學方法掌握不準,對實際的教學效果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此外,教師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薪資不高,導致教師需要忙于生計問題,無法專心的投入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來。由此,導致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低下,不能綜合現實情況改進教學手段,導致小學數學學習兩級分化情況更加嚴重。
3.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因為學生的智力水平高低不同,造成學習能力的不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智力好的學生輕松的學習,而智力差的學生往往會出現學習困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成績的兩極分化。
二、解決“兩極分化”的對策
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應該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一定要適應學生個人的發展需要,讓每個人都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在數學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關注學生的學習,減少兩極分化
首先,關注學生的基礎性學習。素質教育明確指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有所學,人人有所成。尊重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找到學習的自信。其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后天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2.改進教學方法,減緩兩極分化
(1)實施教學分層,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不同層次的教學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中運用分層設計、區別對待,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進行適當地教學調整,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
(2)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發揮每位學生的作用
小組的合作學習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力,教師要在小組分配時要注意人員的劃分,將優等生與差生合理分配。小組合作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激發創造力。可是小組合作過程中,優等生通常依靠自身的優勢在小組當中總能夠充當核心,而基礎差、思維反應慢的學困生,只是沉默不語。因而,教師要按照學習內容,科學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活動當中的重要性,讓學困生有所收獲。
3.完善教學評價,重新認識兩極分化
教學評價作為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利用教學評價幫助師生之間的交流,利用互動,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保證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前提上,教師可以客觀評價教學,找到教學當中的問題及時改正。教師要及時的對學生的意見與想法進行了解,同時綜合考慮分析,可以快速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進行了解,盡可能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學當中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學生利用教學評價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有效縮短學生之間的距離,有效緩解“兩極分化”的現象。
4.營造高效的數學課堂氛圍,縮小學生間的“兩極分化”
教師要建立高效的數學課堂,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關注數學教學的數學性。加強教學的數學性,需要學生充分經歷“實物——圖形——符號”的內化過程。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良好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情緒特點。對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及時了解,有效的處理改善教學效果,縮小小學生兩極分化現象。
綜上所述,解決農村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的現象,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素質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糾正教育實踐中的不良育人觀,同時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兩極分化是一個比較可觀的現象,學生每個個體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正常的正確的教育下,逐漸去改變此類現象。
【參考文獻】
[1] 黃翔. 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十個核心概念[J]. 數學教育學報,2012,21(04):16-19.
[2] 彭興云. 動態分層教學模式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實驗性研究[D]. 重慶大學,2009.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豐鎮朵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