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商業化的運作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有關互聯網金融已成為近年來的一大熱詞,各消費群體紛紛嘗試新媒體下的金融創新,尤其是網上銀行的興起,使得傳統商業銀行的有關業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鑒于這種新的金融業態的強勢出現,商業銀行需要積極思考,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對策來應對互聯網金融下的競爭沖擊。本文建議商業銀行應從產品、渠道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經營業績。
關鍵詞: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策略
一、互聯網金融的界定
互聯網金融是指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金融機構搭借網絡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平臺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資金融通、支付及消費的一種新型的金融創新商業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的諸如P2P網絡借貸業務、眾籌融資業務、互聯網理財、網絡支付結算業務及第三方支付業務等新的金融模式。這些新的金融模式發展速度快、后勁足,并且已經成了消費群體日常生活中不可脫離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
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
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今天,如何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必然性及其優越性,同時傳統商業銀行也在創新發展,并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相關業務,但是商業銀行不得不承認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的沖擊下,其業務運作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正在加速進行。
1.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正面影響
(1)改變了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事實上,沒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與沖擊,商業銀行或許依然坐吃山空、等靠業務主動上門的消極怠工狀態,一定會有客戶主動找上門來尋求業務,比方存貸款業務、簡單的融資理財業務等。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類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在資金融通方面的壓力比較明顯,這類企業往往通過商業銀行申請業務發展所需的貸款,但是商業銀行對于申請貸款的企業設置的門檻較高、流程較多、等待期較長的特點,使得顧客錯過最佳的資金需求發展期,耽誤重大投資拓展業務的情況時有發生,正因為有了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簡化了許多貸款融資流程,解決了顧客需求的時間要求,得到了客戶群體的廣泛認可。所以,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類似于大眾融資模式等業態的再現,有利于改變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思維,并且探索新業務的改革創新力度;有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2)增加了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變革的思考。商業銀行看到了互聯網金融在業務處理、運營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及客戶群體的積極響應,商業銀行也就參與到網絡金融相關業務處理中來,結合自身有一定的客戶信息資源優勢,借助互聯網向已有的客戶群推薦類似互聯網金融所有的各項業務,會容易獲得客戶的積極參與,有利于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多樣化轉變;有利于提升商業銀行口碑效應、品牌效應。
(3)促進了商業銀行服務質量的提升。服務對于銀行業而言是核心要素,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促使商業銀行轉變服務意識,改變刻板、被動的服務觀念,要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的開發與維護其消費潛力,主動應對客戶的需求變化。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加其服務深度與廣度;有利于商業銀行轉變服務方式方法;有利于商業銀行服務意識方面的大轉變。
(4)加快了商業銀行職能轉變。商業銀行的職能主要是支付與中介職能。有了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使得商業銀行的金融支付及中介職能被邊緣化,有利于銀行積極探索與客戶進行跨時空進行充分信息交流,金融產品的市場化交易透明度有了極大的提高,客戶對于風險管控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有利于客戶對商業銀行的良好評價。
2.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負面影響
(1)弱化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及網絡商業化的高速發展,使得投資于互聯網金融的各項成本大幅度降低,并且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推廣度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使得商業銀行以前的信息壟斷市場競爭格局與優勢不復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弱化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
(2)弱化了商業銀行的存貸款等業務量。商業銀行在存貸款業務、理財業務及支付結算等業務方面的強勢已被弱化。互聯網金融是拉動需求服務的經營模式,以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贏得顧客的信賴,網上交易、移動支付及O2O服務方式靈活運用,創新了金融服務模式,豐富了大眾化的金融活動選擇空間,自然而然其金融業務量大大提升,相反,商業銀行的推動模式實現產品與服務推廣顯得比較滯后,也使得一大部分客戶流失轉向互聯網金融。
(3)增加了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雖然說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業務量等方面的占有量比較大,但是畢竟還沒有完全規范化的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大的投融資風險。這方面的風險恰恰是商業銀行大力拓展網絡金融的過程面臨的一系列不可控的經營管理風險性,在沒有完善的互聯網金融配套保障措施出臺的當下,商業銀行的這種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4)減少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益。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臺強勢登臺,這類支付平臺為了爭取中間業務的延伸服務,通常采取很低的價格或者完全免費的方式來實現中間業務延伸的效果,從而贏得顧客的青睞,相對于使用銀行卡的消費方式而言,更多的消費者愿意使用第三方支付,這樣的結果會很大的減少銀行卡的支付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銀行卡的網上交易空間。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分析
商業銀行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影響,需要做出一系列的經營管理思考,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與互聯網金融共生共存,不斷的提升競爭實力及提高業績量。
1.重視渠道建設策略
商業銀行需要繼續穩固傳統渠道,比方柜臺、客戶經理、電話等渠道形成一定規模的渠道網絡,繼續增加銀行網點建設渠道,同時要拓展電商平臺渠道。由于商業銀行在線下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可以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策略,把線下的優勢與線上的拓展結合起來,有效的推動自身互聯網平臺及移動互聯網平臺建設,以大數據為基礎,拓展新渠道建設。在渠道建設過程中可是實施線下業務與線上業務的有機結合,智能化的網點建設、智能化的自助交易、客戶體驗職能元素的引入,打造有特色化的O2O金融服務模式,另外,可以有條件的創建直銷銀行的方式實現新媒體渠道建設。
2.創建電商平臺開展業務策略
目前,天貓、淘寶、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創造了金融業務交易奇跡。商業銀行可以借鑒B2B、B2C電商平臺開展第三方支付功能,掌握海量的交易信息的辦法,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依據自有的客戶數據資源及風險管理控制方面的優勢,在自建電商平臺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3.借新媒體優勢建立社交金融策略
當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大眾消費者之間的應用相當廣泛,商業銀行可以參照國外銀行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建立社交金融。比方微博銀行、微信銀行等,基于微媒體平臺搭建全新的銀行理財、融資等產品推廣與辦理業務。
4.打造移動終端創新業務
現階段,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如此龐大的手機持有量對于銀行發展推廣業務而言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所以商業銀行要加大移動終端市場建設,并有效推廣業務。銀行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實現傳統業務的日常自助服務,同時也可以實現消費者生活化的各種需求服務,力推各項金融產品與服務。
5.爭取B端與C端市場客戶策略
商業銀行要重視P2P融資平臺建設,以B端市場的優勢建立供應鏈的融資及P2P網貸平臺。另外對于個人消費市場而言,即C端市場,搭建電商平臺,在支付領域、消費信貸領域進行業務創新,有效的利用互聯網各項平臺來發展自己的優勢產品與服務。
四、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改變著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商業銀行要通過各種措施來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經營管理風險,同時銀行也要基于互聯網技術來創新發展自身各項業務以及管理經驗,力求在大數據時代有所作為,引領銀行克服傳統經營管理中的弊端,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創造銀行業發展的新機遇。
參考文獻:
[1]崔博韜.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農銀學刊,2016(01).
[2]李容那.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23).
[3]袁云立.基于金融功能視角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及對商業銀行的沖擊[J].中國商論,2017(32).
作者簡介:張德江(1975.05- ),男,漢族,甘肅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