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艷芳
摘要:數學考驗的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尤其是幾何數學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農村教學基礎設施落后加之農村人對學生的學習缺乏重視使得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更少有接觸到思維方面的訓練。將手工制作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僅有助于全面推動農村數學教學的改革,更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的一種革新。本文講述了當代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對手工制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列舉,并闡述了將手工制作融入數學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教學;初中數學
在新課標改革的浪潮下,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正不斷被革新,將手工制作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是一項具有開創意義的教學方式的創新。農村教學資源相對城市來說較為缺乏,農村學生普遍學習素養較低,但是可塑性很強,把手工制作運用到農村初中教學中,賦予數學教學以啟發性,能夠有效為學生的智力“開源”,推動高質量教學。
一、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由于農村缺乏足夠的教學資源,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鮮而又少,沒有足夠的動力挖掘知識背后的深刻內涵,缺乏學習積極性和知識探索欲,因而農村整體教學水平比較低,學生整體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學生整體學習素養不夠高。同時,農村學生因為需要承擔的家庭重負比較大,所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城市學生而言比較高,因此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黑板式教學”,將貼近實際生活的新的元素融入到教學中來,結合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打造一個靈動、有生氣的課堂。現代農村初中數學教學需要另辟蹊徑打造高質量課堂,把課堂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書本理論和實際操作加以融合,進而引導學生在數學的漫漫長河中進行無盡探索,讓學生愿意上課、上好課[1]。
二、手工制作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生空間想象能力還處于薄弱階段,幾何法分析能力還缺乏磨煉,將手工制作融入課堂,有助于解決以上問題,降低教師授課難度。下面是手工制作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相關應用:
(一)巧用手工制作,提升學生對于幾何圖形的理解
很多學生害怕接觸數學中的幾何問題,對其仰之彌高,但同時幾何教學在初中教學中占據了不小的比重。學生在缺乏空間想象力和幾何分析能力的情況下,無法領會和解決一些幾何問題,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手工制作是一種外部活動,而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人的思維的發展來自于在外部活動中磨煉。初中生處于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智力思維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數學課堂中對手工制作的引用能夠讓學生具體了解幾何圖形的特征,事實上,學生對于圖形之間的關系概念很模糊,比如棱和角的關系、長方形與菱形的關系。教師不妨將火柴棒或粉筆模擬圖形的邊進行演示,同時讓學生用筆或尺跟著做,這樣棱和角的關系就顯得一目了然。用筆和尺建造數學模型,在放松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對圖形的認知[2]。
(二)慣用手工制作,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立方體問題在初中數學中出現的很多,由于它的邊和面無法在平面紙上具體、鮮明的呈現,因而具有一定抽象性。比如判斷立方體前、后、左、右面的時候,學生往往無法在頭腦中建立一個立方體模型,導致無從下手。教師只需要讓學生將紙片進行裁剪,然后拼成立體圖形,照著問題的要求標號序號。這樣做即使空間想象能力很弱的學生也能理解并迅速解決該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夠脫離手工制作這一步,直接在腦海中建模,達到訓練空間想象能力的作用。
(三)善用手工制作,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鋪天蓋地的練習本和試卷向學生席卷而來,數學問題則以數字、文字和圖形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數學這門學科也似乎正在與生活脫軌。事實上,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初步的理論層面上,并沒有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求復雜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求圖形分塊畫在紙上,然后加以細分、拼湊,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模糊問題清晰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很多學生覺得數學枯燥無味,正是由于存在應試心理的負擔,認為數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無關,只是枯燥無聊的試題,加之數學問題抽象難懂,缺乏學習的動力源。手工制作一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動力,二來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有很大推動作用[3]。
三、結語
數學在初中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幾何圖形則是數學教學所不得不提及的,農村學生的總體學習素養比較低,學習成績比較落后,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素質訓練。根據農村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等特點,教師可以將手工制作引用到數學教學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而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將數學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
參考文獻:
[1] 崔同森,田穎芳.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具的有效應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8(05):90-91.
[2]張川.重在直觀 貴在創新——例談教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7(07):54-56.
[3]汪正云.例談面動成體教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 2014(0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