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教育從字面意思來看,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模式。生本教育緊密貼合了學生的成長,符合教育發展的方向。教師將生本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能夠為教學帶來新的力量源泉,打開教師教學的新局面。筆者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情景、問題、合作、實踐、作業等方面展開了探索,把數學探究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地融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期有所收獲。
關鍵詞:生本教育;數學探究;思維能力;培養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重視邏輯推理的學科,有其嚴謹的一面,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更加謹慎的態度對待,通過手、腦來感知數學脈搏的跳動。這就使得教師在講授知識時,開始關注學生探究的情況,使學生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接下來,本文結合學生的實際,就淬入生活、情景、問題、合作、實踐、作業等元素,展開了教學探索,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思維能力。
一、淬入生活元素——喚起學生探究興趣
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的,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現實生活,所以加強生活與數學教學之間的關系能夠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有效強化學生對知識理解與掌握,使學生能夠運用生活思維看待數學知識,積極探索數學問題,更好地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與學習的意義所在。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割裂了生活和教學的聯系,不僅沒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飛翔的“翅膀”,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值得數學教師警惕。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準備了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工具,想要通過演示教學工具來幫助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學生近距離觀察平行四邊形教學工具拉伸活動后,對平行的四邊形有了清晰的認識,知道了從邊、角、對角線出發,判定平行四邊形。同時,筆者還為學生準備了正方形、矩形、菱形的圖片,讓學生與常見的平行四邊形對比分析,使學生明白正方形,矩形以及菱形是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均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生分析后,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意識到平行四邊形在現實生活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值得人們去學習、去探索。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借助生活教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生活聯系感,喚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淬入情景元素——加深學生探究印象
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使得教育水平不斷攀升,給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氣息。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景,能夠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豐富的內容,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多樣化、色彩化、趣味化,加深學生的探究印象。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對情景應用不當的現象,有的情景甚至脫離了學生的日常軌道,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理解,需要數學教師在應用情景時注意這一問題。
例如,在學習“二次根式”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使學生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夠利用二次根式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加深學生的探究印象,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圖片,圖片內容為:
面積為5的正方形的邊長為_______。
……
學生觀看多媒體后,對圖片展示的內容進行了思考和探究,復習了學過的內容,接著又依據題中所給條件,列出了數量關系,找出了解題步驟,結合課本知識,掌握了二次根式的表現形式(a≥0),知道了如何使用二次根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和數量關系。帶著這樣的認知,學生很快就融入了二次根式的課堂,加深了學習印象。這樣,筆者通過融合情景元素來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獲得了視覺上的沖擊,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思維。
三、淬入問題元素——指引學生探究方向
問題,指的是還未解決的事情,需要人們通過各種方法來經歷一個探索的過程,以便獲取最終的結論。教師在應用生本理念時,可以將教學與問題聯系起來,融合教材內容,對學生提出問題,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問題元素相較于其他元素來說,更能夠強化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獲得數學道路的明燈,找到探索的方向。設置適當的問題串尤為重要,讓學生再問題中獲得更多的數學探究經驗,逐步從“學會”走向“會學”。
例如,在學習“二次根式的乘除”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計算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啟發提問,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和除法法則。筆者先是為學生羅列以下問題,鼓勵學生思考,使學生初步樹立二次根式的乘除意識。
問題1:計算下列各式,觀察計算結果,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問題2:你能再任意舉出1個有此規律的例子嗎?
問題3:類比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你能歸納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則,并舉例加以說明嗎?
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進行觀察、計算、比較、思考、歸納,總結出了 (a≥0,b≥0); (a≥0,b>0)等法則。為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筆者鼓勵學生結合學習內容進行提問。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為什么二次根式除法法則中,字母的取值范圍產生了變化?筆者引導學生復習了分數的意義,使學生明白了保證二次根式分母不為0即可,為學生以后的運算做了警醒。筆者還組織學生思考:二次根式的運算結果有什么特征嗎?學生通過與同桌討論,逐步列出了“被開方數中沒有分母”“分母不帶根號”等特征,增強了數學探究的能力。這樣,筆者通過融合問題元素,讓學生有了探索方向,幫助學生掌握了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則和除法法則。
四、淬入合作元素——豐富學生探究形式
合作教學是一種通過組織學生與學生相互合作來促進學生共同發展,達到雙贏,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大本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預留合作的時間,一般設置在學習內容難理解、數學概念易混淆、探索規律有困難、問題解決多思路等時開展,幫助學生盡快理解內容、掌握知識、解決問題,豐富學生的探究形式。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發現過程,學會證明勾股定理,體會勾股定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組,組織學生合作,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和網上信息,搜集勾股定理的相關知識。學生分組后,很快就在組內進行了分工,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各顯神通,對勾股定理的起源、發展、內容、前景等進行了詳細了解,同時,學生對于存在爭議的地方,沒有采取吵鬧的方式,而是結合課本知識,做到了據理力爭,形成了良好的溝通氛圍,豐富了合作探究的形式,知道了△ABC中,∠C=90°,則a2+b2=c2。這樣,筆者通過融合合作元素,讓學生有了展示自己的平臺,使學生看到了數學的真諦,豐富了學生的探究形式。
五、淬入實踐元素——增強學生探究實力
教育發展到今天,改善了很多以往教學中的弊端,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和和實踐性。教師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思維是符合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的,能夠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探究實力,進而促使學生在實踐的引領下,獲得知識的無窮力量。
例如,在學習“二次根式的加減”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法,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相應的探究題,先探究、歸納加減法則,再設置運用加減法則進行計算環節,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對練習題進行運算:
……
學生在解決二次根式計算題的過程中,逐漸熟練了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法,知道了先將根式化到最簡再進行計算的步驟,提高了計算的準確率。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親自動手、動腦感知數學二次根式,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實力。
六、淬入作業元素——鞏固學生探究成果
教師在教學中淬入生活元素是基于學生學習的基礎,為學生設置練習任務,讓學生在實習中,掌握課堂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作業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練習作業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吸收與轉化,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布置作業時可根據學生實際,適量分層,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為全班學生都要完成的基礎訓練,選做題是綜合題和拓展題,供基礎較好和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選做。
例如,在學習“一次函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為了讓學生理解一次函數的概念,依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為學生布置了基礎作業和選做作業,鼓勵學生在思考探究中分析一次函數。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嘗試依據題中條件對一次函數進行了繪制,通過圖形結合找到了解題思路,列出了一次函數的解析式,掌握了一次函數的概念。這樣,筆者借助為學生設置作業,對學生進行了專項的訓練,使學生有效鞏固了“一次函數”這部分知識,獲得了探究成果。
總之,本文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淬入生活、情景、問題、合作、實踐、作業等元素,多角度覆蓋了學生探究思維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獲得充足的鍛煉機會,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也要看到教學是跟隨時代不斷發展的,不能滿足于一時的進步,而是要緊跟學生的變化,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志華.讓數學貼近生活,讓生活滋養課堂——例談初中數學“生活化”的教學實施[J].數學教學通訊,2019(11):40-41+56.
[2]鄭文富.淺談對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131-132.
【作者簡介:陳慧香(1973.6)女,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廣嚴學校, 一級教師,本科,初中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