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忠
摘要:上海市中小學在1999年啟動了二期改革工程,提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與目標,揭示了提高素質的根本落腳點,并強調學生素質的動態(tài)性和發(fā)展性。
關鍵詞:初中學生;心理負荷
一、研究目的
增進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已成為學校體育的首要任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與目標,把學生素質的發(fā)展作為培養(yǎng)目標和根本所在。本文結合近年來心理學界對心理負荷系列研究的成果,探討初中體育課心理負荷與相關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旨在為科學地控制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有效實施體育教學提供心理學理論依據。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測試對象均為我校12至15周歲的初中學生。
(二) 研究方法
運用華東師大體育系編制的《體育課心理負荷誘因調查表》,向438名(男223名、女21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信度系數R=0.918,P<0.001);運用《心理負荷量表》,對18節(jié)普通體育課和選項體育課的180名學生進行心理測驗和對比分析;本課題起止時間為2017年3月至11月。
三、結果與分析
(一) 有關心理負荷概念的闡述
運動負荷包括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心理負荷從屬于運動負荷,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人體施加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負擔。”
(二) 心理負荷與體育課程形式的關系
由普通體育課與選項課的心理測驗得出,普通體育課上學生的心理負荷承受度分值為69.31分,而選項課上學生的心理負荷承受度分值為78.27分,選項課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高于普通體育課(P<0.001)。
心理負荷承受度差異的原因在于普通體育課以田徑項目為主體教材,球類、體操、武術雖然占有一定比例,但學生缺乏興趣,心理承受度低;教師教非所長,教學質量無法保證。而選項課根據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愛好選擇,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并掌握一至二項運動技術,養(yǎng)成自鍛習慣,提高鍛煉的自覺性,所以心理承受度比較高,也有利于體育教師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增強教學責任感。
(三) 體育教材偏好對心理負荷的影響
由問卷得出,學生對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四類教材的偏好。
教材偏好度標志著人的情感與教材之間量的關系。研究表明,越是難度大、學生偏好度低的體育教材,對學生的心理刺激就越高,造成的心理負荷也越大,易引起反向思維,不利于運動技術的掌握。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教材的偏好度;同時,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有助于學生建立有序的心理狀態(tài),減少心理能量的消耗,達到最佳的運動狀態(tài)。
(四) 心理負荷與體質、運動意志的關系
運用多級判別教學方法,對180名學生進行體質等級歸類,并求得體質K值、心理負荷承受度和運動意志的評價值。如下表所示:
對比分析可見,體質優(yōu)學生的心理負荷承受度和運動意志明顯高于體質差學生,表明體質水平對心理負荷承受能力影響深刻。心理負荷承受度一方面與體質水平、運動意志相關,另一方面又受意志力制約。體育教學只有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增加具有實用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開放性、時代性的體育教材,根據學生體質狀況,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才能切實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四、結論與建議
(一) 學生的體育興趣是受他們的鍛煉動機、學校體育鍛煉的氛圍、組織形式以及項目的特點制約的。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體現(xiàn)教學的層次性,對不同個性、興趣、愛好、認識能力、發(fā)育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選擇適宜的運動負荷,有助于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術。
(二)學生的體質水平與心理負荷承受能力成正比。體育教學必須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合理安排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在學生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提高學生心理負荷的承受能力,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三) 教師應該集思廣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引導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是一種自身需求和內在動力,調動學生反復地“動”起來,使他們在“動”中得到鍛煉的價值,在“創(chuàng)”中享受成功的樂趣,并不斷地完善自我身體素質、增強對心理負荷方面的鍛煉。
(四)教師應該針對初中生的特點,加強拓展型體育教材內容的教學,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原則,加強學生理想目標與個人體育興趣愛好之間關系的教育,有意識地加強學生性格的改善和意志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心理負荷承受能力。
(五)對初中生體育課心理負荷的研究,可以為科學、合理的控制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有效實施體育教學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祝蓓禮,運動心理學原理與應用. 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 . 1992
[2] 李偉民等,上海市中小學二期課改《體育與健身》學科的定位與改革思考. 體育科研.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