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德
【關鍵詞】 小學語文;小學生;經典誦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1—0041—01
經典誦讀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誦讀經典,旨在凈化心靈,開慧啟智,培賢育圣。弘揚國學經典是恢復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是提升道德水準、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是幫助青少年樹立崇高理想、健全人格的需要。用經典浸潤學生的心靈,用書香熏陶學生的情操,在學生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通過誦讀等方式,讓學生及時地從經典中攝取豐富的道德能量,培養高尚的道德品格,它必將成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而經典誦讀是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抓手。筆者所在學校就經典誦讀進行了有益探索與實踐,并在課堂教學、日常誦讀等方面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略作陳述。
一、 將經典誦讀常態化
目前,我們學校經典誦讀已步入常態化,學生不論上什么課進教室第一件事就是進行經典誦讀,每天早晨當我們走進校園,瑯瑯書聲清澈響亮,不絕于耳,絲絲縷縷、點點滴滴都滲透著師生們的精氣神。每天早自習的前10分鐘的經典誦讀,每節課前5分鐘的誦讀,放學后在回家的路隊上誦讀,都做到了常態化,這種“見縫插針”式的誦讀,幫助學生養成了“進門讀書”的好習慣,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此外,在誦讀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年級讓學生寫感悟、寫體會,摘抄名言警句,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當前各校在積極開展學校社團活動,我們的做法是在平時全體學生參與經典誦讀的前提下,學校再成立一個國學組,由專人負責,結合學校開發的經典國學校本教材,形成比較系統的高規格的培養與熏陶,進一步提高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思維。總之,用一切可用之時,讓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誦讀的水平在提高,學生的理解、體會也在加深。
二、 教師引領,師生共同誦讀
在經典誦讀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師生共誦讀、共研習、共進步。在最初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教師引領、領讀,學生跟讀,正確把握誦讀內容的節奏、韻律、韻味,使詩詞“不走樣”,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味,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為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準確理解、真正內化學生的心智打下基礎。為了進一步激發師生的誦讀熱情,學校定期組織師生進行誦讀競賽、演講等活動,這種活動的開展,既開發了學生的潛力,又促進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進一步提高了全體教師的整體道德素養,使教師們在紛繁的競爭和事務中找到心靈定位。實踐證明,師生共同誦讀成效是顯著的。
三、 把經典誦讀與舞美結合起來
在經典誦讀中,我們將《弟子規》《論語》《三字經》《中庸》《道德經》《千字文》等經典詩文逐步引入學生的誦讀范圍,在品味書香的過程中把舞蹈與國學誦讀結合起來,比如用《弟子規》改編成的韻律操,用《論語》改編的扇子舞。《弟子規》韻律操,以國學經典《弟子規》為主線,把舞蹈與國學融為一體,既體現傳統之美,又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動作優美活潑,簡單易學,隨著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伴著動感十足的韻律節奏,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去學,既領略了傳統經典的大氣美,又感受了現代時尚美。用《論語》改編的扇子舞,學生的主道具為扇子,在舒緩優美的節奏中,學生們漫步輕舞,展現著經典中的大氣與韜略,使人仿佛感受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磅礴氣勢。所以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把舞蹈、武術等與國學經典誦讀結合起來,更直觀地體現傳統的經典之美,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避免了枯燥與單調,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從而更好地使學生感受國學經典的內涵美。
經典誦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通過經典誦讀吸收前人修身處世的精髓,把自身的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連接起來,用浩然之氣來促進人文之氣,讓學生們能達到修身正氣的人生境界,同時也要求我們對自己的信仰、理想、道路和方向,不能有絲毫的懷疑、迷茫和動搖,也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在不斷探索與實踐經典誦讀的過程中,讓廣大師生通過不同形式的經典誦讀活動,體驗和感受經典的魅力,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發自肺腑地熱愛經典文化,樂做經典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建設者,重建文化自信,自覺投身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經典誦讀進校園的實踐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GS【2017】GHB 2983)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