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軍

【關鍵詞】 數學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1—0113—01
“學以思為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維能力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得越好,對事物認識的能力就越強,自制能力、自學能力和自理能力就越強,這對學生終身的學習生活都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調整教學方式
數學知識較為復雜,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都感覺有一些吃力。因此,教師要積極調整教學方式,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和煩躁感,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樹立數學意識。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單一地對數學知識點進行傳授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教會學生學習的方式。
在初中階段,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對學生傳授過于簡單的知識,而應當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再創作,從而不斷發掘自身知識掌握上的不足和缺點,學會有針對性地學習,進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固步自封,而是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思維的轉變,不斷調整教學方式,使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從而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從而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
二、合理創設生活情境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成長和發展的過渡時期,也是思維能力轉變的時期,此時,他們的思維能力正向著抽象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創設生活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結合,有效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適時創設生活情境。
例如,教學“概率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假設,一家三口要去觀看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項目的比賽,但是只有一張門票,那么誰去呢?于是,爸爸決定用拋硬幣的方式來確定誰去參加。若是兩枚硬幣都是正面朝上,那么就爸爸去;若是兩枚硬幣都是反面朝上,就媽媽去;若是一正一反,就讓孩子去。此時,媽媽聽到這個判定標準,笑了,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產生了代入感,開始主動思考數學問題,教師再適當引入概率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們計算,爸爸去的概率是,媽媽去的概率是,而孩子去的概率則是。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這種判定標準方式對孩子較為有利,也是父母關愛孩子的表現。
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質疑是學習知識的基礎,因為只有對知識提出質疑,才表示真正對知識進行了思考和探究,這也是在初中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之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將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提問,并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擴大質疑的對象,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
首先營造質疑的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教師要微笑著耐心地面對學生每一次向權威、向生活挑戰的勇氣,在此,教師可以故意犯某個錯誤,如(a+b)2=a2+b2 ,訓練學生質疑的勇氣;其次課堂上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適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如,學生初次接觸幾何輔助線問題,教師講解完之后學生可能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這時需要教師留出時間,讓學生提問。學生不僅要敢問,還要會問,抓住有限時間使自己獲得實質提高。
學習數學知識,不僅要學習標準化的知識和答題方式,還要不斷拓展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學生出現只重視眼前題目,而忽視同一類題型的情況。讓學生在學會一道題目如何解答后,對這道題目進行徹底剖析,從而無論怎么變換,都可以輕松解答。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解題思維,更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不斷拓展思維,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成績。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