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典名著《紅樓夢》,塑造了眾多“千紅一窟”、“萬艷同悲”的女性形象,林黛玉當屬其中最令人唏噓感嘆的悲劇角色。曹雪芹下筆有神,傾注心血塑造出這樣一位兼具才情與風情,容貌、氣質、姿態都美到極致的女子,她是具有仙人神韻的“世外仙姝”,更是令古今無數讀者為之傾倒的理想女神。本文從容貌、姿態、性情、聰慧、才華五個方面分析黛玉之美,探究使她擁有不朽魅力的原因。
關鍵詞:林黛玉;容貌;性情;才情;悲劇;形象
作者簡介:宋東(1968-),女,漢族,四川營山人,文學碩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字。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1
在《紅樓夢》一書中,林黛玉是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形象之一,全文有數處都以林黛玉為主要刻畫對象,從正、側面對她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有幾處還流露出褒林貶薛的意思,不難看出曹大師對黛玉這個角色的偏愛。自從這個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象被創造出,二百多年來,無數讀者深深為之癡迷,為她的悲劇命運心慟流淚。
在《紅樓夢》百花爭妍的女兒國里,不乏優秀貌美、個性獨特的女子,如鮮艷嫵媚的薛寶釵,豪爽嬌俏的史湘云,心性高潔的妙玉、溫柔嫻靜的賈惜春……為何獨有黛玉這樣一位飽蘸血淚塑造而成的角色被視為理想愛人,甚至有人為她發狂、為她而死呢?她的美究竟動人在何處?
一、容貌美
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一節有對林黛玉容貌的正面描寫,“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1]文辭美好,“罥煙眉”、“含情目”都給讀者留下一種模模糊糊的美的印象,這種抽象的描寫將黛玉與俗世的美區分開,虛幻不定,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通過王熙鳳、賈寶玉等人對黛玉“嫡親孫女”、“神仙似的妹妹”的感受也反映出黛玉的容貌之美。第二十六回,更是通過樹枝上的宿鳥棲鴉因黛玉容貌絕美,不忍聽聞黛玉哭泣而飛避的側面描寫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曠世絕倫、驚艷不俗。
二、姿態美
曹雪芹賦予了黛玉西施“捧心而蹙”、“裊娜風流”的姿態之美,“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展現出黛玉裊裊婷婷的柔美姿態,這種姿態的美是具有藝術性的,一舉一動足以入畫。由于帶有“先天不足之癥”,病態之美尤其是她為人稱道的特點,“病如西子勝三分”,勝三分的重點不在于病,而是美。前世作為絳珠仙子,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情,所以黛玉的體態中含有水的滋潤,又有“扶風”的輕盈,自然風流標致、怯弱不勝。
三、性情美
薛寶釵之所以能贏得賈母、王夫人的看重點和喜愛,主要是她舉止得宜、矜持自重、拿捏有度、八面玲瓏,在她身上能看出處理好大家族各種人際關系的當家主母所需要的品質。而反觀黛玉,則過于直率純真。周瑞家的勢利眼,最后才將薛姨媽的宮花送給黛玉,黛玉當即隨手擲還。在得不到寶玉對“木石前盟”的明確態度時,她也發過小女兒脾氣,剪香囊、閉門不理。但另一方面,她對待丫鬟紫鵑親如姐妹,教授香菱作詩盡心竭力。尤其是在收到薛寶釵的關懷后洗凈嫌猜,對寶釵掏心窩子,并自悔前言,待寶釵如姐妹。到葬花一節,這種類似于行為藝術的舉動更是黛玉真性情的表現。黛玉性情美就美在行為舉止都是憑心而動,愛恨分明,她的愛哭、亦惱、多愁善感、小心眼反而表現出她的真實、性情之美。
四、聰慧美
比起與他有著金玉良緣的薛寶釵,賈寶玉更青睞于孤苦伶仃的林黛玉,發展到后來,寶玉更加確定黛玉才是心中摯愛。這正是因為黛玉將對寶玉的愛建立在深度的理解之上,她從不說“混賬話”,勸寶玉走“仕途經濟”之道,從思想到精神都支持寶玉,追求個性和解放。“心比比干多一竅”,黛玉不愛迎合世故,并不表示她不諳世故,不曉事理。黛玉初進賈府,在入座時,知道度其位次,細細觀察,看到嬤嬤讓的是主座,自己按照長幼尊卑的規矩坐在次位,可見她聰慧懂禮。察覺到賈母不喜女子讀書,當賈寶玉問黛玉“可曾讀書”時,她馬上反映過來,再也沒有像第一次回答賈母那樣說“念了《四書》”,而是回答:“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2],可見黛玉其實機警過人,只因她因喪母而依傍賈府,是寄人籬下的處境,她的處處敏感謹慎,一方面是真的孤傲高潔,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五、才華美
大觀園聚集了許多才女,黛玉仍然能憑借敏捷的才思和和別具一格的作詩風格在幾次詩會中脫穎而出,孤標獨樹。在進賈府之前就已讀過《四書》,而且涉獵甚廣,喜讀《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角本雜劇,在詩詞上的造詣也很深。在第四十回透過劉姥姥的眼,看到黛玉住處的瀟湘館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反映出黛玉以書為伴,具有十分豐富的學識。黛玉每首詩都寄寓著深意, 詩如其人, 感人至深。寶玉夸贊她“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其中“滿紙自憐題素愿,片言誰解訴秋心?”,“孤標傲世諧誰隱, 一樣花開為底遲?”等句,更寫出了這位少女的高潔品格和痛苦靈魂。[3]
“質本潔來還潔去”林黛玉眼淚償盡,在賈寶玉大婚之日為愛以生命相殉,但她作為曹雪芹在繼承我國古代女子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中國文學史上最具韻味、最富有精神內涵的女子形象,她的美將永遠閃耀著藝術的魅力,給不同時代的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2.
[2]黛玉形象“三美”[J].鄭慧婷.咸寧學院學報. 2012(07).
[3]林黛玉形象的美學特征及功能性分析[J].余世鋒.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