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徽派語文名師,教育部傳統文化高級講師,安徽省模范教師,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評審專家,銅陵市陸常波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更多詳情,敬請關注《教育家》微信公眾平臺賬號
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感教育》一文中寫道:“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人類心理有知意情三種不同的活動。”美其實是事物本身就客觀存在和具有的價值。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說充實之謂美,荀子說不全不粹不足以謂美,王國維說一切之美皆為形式之美。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認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要發掘語文的美,要在課堂中尋找美,就必須去進行“語文實踐”。
美的存在是哲學問題,而美的感受則屬于心理學范疇。所謂實踐,就是課堂上師生一起通過最恰當的方式完善學習、提升能力和素養的過程。建設和探索美的語文課堂,要運用哲學的思維來解讀我們的課堂,用美學的視角來分析我們的策略。當今我們對于課堂的解讀和構建已經不是簡單的形式與技巧的問題了,而是在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享受和優秀文化的傳承。語文的美,需要找到美的本質,體驗美的感覺,完善美的感悟。語文的美,應站在文字與語言體驗基礎之上,它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而發現美的形式則是進行語言文字實踐。
課堂中的實踐之美表現在讓學生參與到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語言文字運用”是實踐“美的課堂”的重要策略,在課堂上能落實到何種程度則直接決定了課堂中表現出來的美的程度。實踐之美,應該表現的是學生的運用之美、思維之美、性格之美以及人性之美。實踐之美就是要教人向善,從美感的觀點來看,善也是一種美。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堂上需要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呈現品質、精神、人文目標,也必然會呈現出一種美的境界。
同時,課堂上的教學行為和策略要有力道,要有力量,要有充實飽滿之美。選取策略是智慧,充實的課堂一定要準確地對文本進行解讀,才有正確的充實之美。每節課要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充實而不呆板,充實而有法度。課堂有節奏,訓練有層次,無論是輕重緩急,還是張弛有度,一定要是富有美感的,讓人有一種美的享受。
語言有規律之美,有律動之美,有節奏之美;漢字有形體之美,有造型之美,有組合之美。將語言與文字結合起來,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是美的。在追尋語文美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美的天地里自由馳騁與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