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屬于幼師專業教學中相對重要的課程內容,有助于持續改善學生的審美素養,保證他們持續發掘、欣賞、感悟一切美感事物之后,更好地迎合今后幼兒教育的崗位需求。而縱觀當前我國幼師專業的語文課程,當中往往蘊藏著語言、意境、情感、哲理等不同類型的美感要素,這些都需要幼師予以逐步深入性體驗。筆者的任務,就是在強調培養幼師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的現實意義基礎上,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探討究竟怎樣在幼師語文教學中完善個體的審美素養。
【關鍵詞】幼師;語文教學;審美素養;培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想要更好地指導幼兒群體接觸一系列優質性的兒童文學著作,從中收獲豐富和優美的情感體驗,作為幼師要提前接受深層次的語文教學,并且逐步構建起健全可靠的審美素養。所以說,選擇盡快強調完善幼師學生審美素養的現實意義,并規劃幼師語文教學中培育個體審美素養的有效措施,顯得十分必要。
一、完善幼師專業學生審美素養的現實意義
所謂審美素養,實際上就是組織一系列藝術實踐項目的源泉,一旦說缺失這部分素養,將無法深層次感知各類藝術底蘊來豐富個人表達能力。語文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元素,經過細致化閱讀和感悟之后,可以豐富個體內心,使得幼師專業學生逐漸擺脫以往單一的學習和能力行為約束,進一步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為日后從事幼師教育工作,提供豐富的指導性依據。所以說,選擇完善幼師專業的審美素養,的確是勢在必行。
二、幼師語文教學中培育個體標準化審美素養的措施
(一)強化誦讀力度,鍛煉幼師專業學生感知語言等美感要素的能力
所謂的審美感知能力,可以細化為審美的感覺力和知覺力。其中感覺力是主體、對象建立審美關系的前提保障,一旦說欠缺感覺力,將無法保證個體受到外界刺激,更不會催生審美過程;相比之下,知覺力強調將各類視覺材料加工組合為整體表象的技能。想要令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課文的美感,就必須要求指導教師借助生動化的語言予以傳達,畢竟學生學習課文過程中第一感受到的語言,所以教師要教會他們獨立感受、理解與應用已學的各類語言。
就像是在講授《荷塘月色》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朱自清為何可以將語言美發揮到極致狀態之上,教師需要督促他們深入誦讀之后,從中掌握各類新奇的擬人抑或是比喻手法。其間闡明這兩類修辭手法經常在散文之中出現,而作者應用它們絕非注重形似,而是額外增添某種神韻,以賦予廣大讀者耳目一新和回味無窮的感覺。就像是在描寫荷花含苞待放的狀態時,作者卻沿用“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的表現方式,須知裊娜主要用于彰顯女子體態的輕柔美感,特別是配合羞澀一詞和荷花融合描述之后,更容易引導讀者體會預放荷花之媚。當然,除了各式各樣的修辭手法之外,朱自清的散文之中還十分注重語言的音調和節奏,因此經常會配合疊詞與重音技巧來強化語言本身的節奏感,使得整個散文作品額外被賦予強烈的音樂美感。諸如“一粒粒”“曲曲折折”“蓊蓊郁郁”等疊詞,還有“裊娜”“蒼茫”等雙聲詞在內,使得荷塘月色變得如此神秘和優美。經過這一系列內容學習之后,相信對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深度激發,將大有裨益,必須引起幼師語文指導人員的重視。
(二)累積多元化的意象,提升學生在意境感受中的審美想象水平
所謂的審美想象力,就是配合大腦思維針對各類客體資源予以加工,最后形成全新形象的能力。審美想象力主要建立在審美感知力的基礎上,即經過各類事物全方位感知之后,轉化為某種情思并儲存在內心當中,就是所謂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過渡轉化過程。整個過程中意象和意境發揮著不可小覷的支持服務作用,意象是寄托作者豐富感情和獨特理解的景物,意境則是基于情景交融和虛實對立所開拓出的審美想象空間,兩者關系十分縝密。
如在進行柳宗元的《江雪》課文教學時,教師須闡述“蓑笠翁”“江”“雪”等絕非簡易的人事物,而是經過彼此作用賦予特殊情感的一類意象,能夠令廣大讀者群體清晰化地感受到作者不屈不撓、傲然于江邊垂釣的審美空間。又如在進行《天凈沙·秋思》教學環節中,教師須鼓勵學生結合豐富的想象力和作者情感基調,將原本不相關聯的“西風”“瘦馬”“夕陽”等事物融合成為一類意象,進一步體驗到憂傷與凄涼的意境,塑造出天涯流浪者懷念家鄉的悲傷落寞形象。透過這類現象觀察得知,想要成功地引導幼師專業學生感受到意境美,就必須預先透過意象著手,之后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觀察印象和實踐經驗,及時進入到詩人的內心和思想體系之中,達成和他進行交錯時空的對話目標。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指導人員輔助幼師專業學生挖掘出語文課文中的一系列意象,進一步置入自身的思維空間予以整體性構圖設計。
(三)鼓勵學生潛心品味作者的情感美,健全個體的審美情感體系
審美情感就是審美個體在觀察、體驗對象環節中,同步呈現出的精神快感抑或是厭惡心理,在此期間形成的能力便是審美情感力,對于審美理解和創造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用,特別是經過和審美感知力和想象力交互式融合作用后,將支配幼師專業學生學習語文中的一系列審美過程。也就是說,審美情感力有助于大幅度提升幼師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至于究竟怎樣培養這部分審美能力,相關處理細節將具體表現為:
第一,借助教材中豐富的自然主題因素,調動學生熱衷生態自然的感情。縱觀語文教材之中,包含諸多贊頌自然景觀的課文。就像是《觀潮》和《春》等,其中《春》重在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春季情景,包括成片的嫩綠小草、被蝴蝶和蜜蜂圍繞的果樹、牧童清脆的笛聲等等,都需要教師實際教學期間予以強調,保證就此引領幼師專業學生更好地體驗自然,最終學會熱愛一切生命和現有生活。
第二,配合教材中的各類親情主體,強化學生的審美情感力。幼師專業學生群體時刻呈現出敏感的個性特征,在此期間,他們普遍希望得到足夠強烈的情感反應、獲得更多人員的理解和支持。而縱觀幼師專業語文教學中沿用的教材,存在著一系列重要的情感因素,可以輔助學生釋放豐富的情感。諸如孟郊的《游子吟》,集中表現出父母對子女那種自然、親切、純真無私的關愛情感,特別是經過母親為離家兒子縫補衣服的情景生動化呈現之后,映射出世間母親深邃而偉大的愛。正因為這種沉默和不外露的母愛支持,使得我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變得愈加冷靜執著,最終開辟出更多的理想人生,保證有尊嚴地站在所有人面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審美能力是每個人心靈之中最為絢爛的色彩,只有保證審美能力和素養足夠完善,幼師專業學生才能持續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賦予后續學習活動更多快樂的支持動力。在語文教學環節中,作為幼師專業學生的指導人員,要熟練掌握和靈活沿用科學人性化的引導方式,令學生審美欲望充分調動之后,無拘無束地進行自我表現,進一步在各類課文之中自由地品味徜徉。對于廣大幼師專業語文指導人員來講,他們不奢求幼師學生可以成為語文藝術的天才,只是希望他們可以收獲更多審美素養和精神財富,在靈活應用到日后實際生活中之后,傳遞給更多代表祖國花朵的幼兒群體,令他們真正做到快樂成長和愉快生活。
參考文獻
[1]匡薇.中職幼師語文教學與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陳敏.幼師語文朗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探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3]牟虹.基于“生本”理念的幼師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4]閆輝.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11).
[5]劉紅.職業院校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J].課外語文,201(13).
作者簡介:李紅,女,1984年生,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漢語。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