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興
【摘要】由于當下農村小學的學生數量逐漸減少,呈現小班化的特點,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也應該以新的教學理念應對新的教學形勢。如何根據地方化特色因地制宜地選擇教學方法,是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探索發展的課題。老師應該改變課堂中學生以靜為主的課堂原則,加入促進學生自主化學習的教學理念,使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本文討論了四項農村小學語文小班化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班化;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生本互動,將教材內容生動化
學生數量的減少,增加了老師對學生給予更多關注的機會,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都使得老師能夠較好地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學習進行關注,更充分地掌握學生所展現出的特性,從而更加有利于老師對學生的教導與培養,使孩子的個性化發展環境得到保障。以往的課堂教學都是注重“老師怎么教”,現在應該轉為“學生怎么學”,老師在課堂中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對課本進行自主化研讀,老師在進行輔導的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掌握,有利于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課文知識的認知與掌握。
例如在講解《故鄉的河》一文時,文中有很多主人公對于童年趣事的描寫,這些描寫生動、活潑,學生在誦讀的時候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老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理解力與想象力的拓展,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孩子們對課文中的場景進行模擬與想象,并將想象后的場景進行描述,比如主人公在“叉魚”的時候會不會摔倒、叉到的小魚會不會把主人公的衣服弄濕等等,使學生感受到課文中所描寫的充滿活力與童趣的畫面,從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與感悟。老師要在孩子們進行想象的時候,在一旁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二、打破班級限制,加強班級之間的互動交流
班級中較少的學生數量有利于學生的個體化成長與學習,學生的學習機會與空間都更加充足,受到老師單獨指導的機會也比較多。但是,班級規模的縮小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會對學生的多樣化成長環境造成限制。為了改善小班化教學不利于學生構建主體意識的情況,應該加強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聯動,將各個班級視為一個整體進行活動交流,更加利用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與交流活動的拓展。
通過加強班級之間的聯動來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班級與班級的成員之間更加互通與流動。比如,學校在舉辦圖書交流的時候,會要求學生將各自心愛的讀物進行匯集整理,再挑選較好的書籍作為班級閱讀的范本推薦給學生。一般教室里都會設一架展示柜來展示這些書籍,老師可以把書柜的位置由教室一角轉移到教室門口,使各個班級的學生都能對這些書籍進行觀摩與借讀,打破傳統教學中班級的獨立性,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交流范圍的增加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提高他們的選擇、交流、思考、閱讀等方面的獨立選擇能力,這也是加強班級與班級之間聯動性的意義所在。
三、小組合作,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育的本職不僅體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上,還應該包括學生學習能力與合作意識的培養,因為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老師的教學方法將會決定學生在面對學習時的態度,對學生一生的成長與學習都要重要影響。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從平等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組織與引導。例如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自行預習與閱讀、課中自主思考與練習、課余自我總結與檢測等,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態度與習慣,重視自我學習的表現,并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由于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存在差異,老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方分組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通過對學生展現的層次差異進行合理搭配,加強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搭配原則。在進行課堂活動的時候,老師要注意明確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使小組成員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并且擁有適合自身學習水平的活動任務,使學生的差異資源得到平衡,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組內競爭與組間競爭,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展現最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活動中強化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水平,在傾訴、交流、講述、提問、回答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認知與掌握,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水平的目的。
四、因材施教,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班化教學理念具有先進、高效的特點,對于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內容及過程都有較好的改進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發生轉變,老師成為教學中的輔導者與指引者,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個性化成長與發展都極為有利。
小班化教學更加有利于老師進行因材施教,老師將學習主動權更多地分配給學生以后,便可以有時間及精力給予學生更全面與細致的關注,對學生特性的了解與掌握也更加充分,從而利于老師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與輔導。師生關系也會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與肯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可以得到激發與加強。老師也可以通過針對性地布置作業來強化學生的學習弱項,深化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要點與難點。小班化教學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學生的個性得到良好的發展環境,對促進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有著積極作用。
五、結語
面對當前農村小學所呈現的學生數量少等特點,小班教學是比較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優化小班化的課堂環境與組織形式,對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著較好的促進作用。同時,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的能力,老師可以更全面地因材施教,通過課堂教學的分層處理與課中練習反饋,構建高效、科學的小班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武桂香,趙金秀,向保秀.淺析農村小學語文小班化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4(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