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樂怡 孫軍
摘 要:在當今農村缺乏技術人才,無法實現大轉變,國家鼓勵大學生回農村基層創業的背景下,即使城市就業難,畢業生大多數仍不愿意去農村基層就業,因此全方位思考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對于大學生就業和加快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現狀、問題、解決措施三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
一、引言
中央政府在2005年就出臺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推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為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奠定了政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是農村振興的關鍵。 一方面近幾年農村快速發展,農村企業不斷崛起,農民素質能力的提高,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在高校擴招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壓力變大,大學生向農村流動是必然趨勢。
二、 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現狀與問題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看法正在轉變,但由于城市發展日趨成熟,即使農村環境改善,就業壓力大,也只有小部分學生愿意下基層工作,同時這部分學生絕大多數對農村發展前景不清,沒進行過農村就業的專業教育,對農村發展起不到關鍵作用。影響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主要問題如下:
學生對農村基層就業的認識問題。當代學生高考結束就傾向于選擇發達地區的大學,畢業后大部分學生更愿意在城市工作,即使面臨租房,工資低,物價高等問題,畢業生仍愿意在城市摸爬滾打,究其原因是城市發展空間大,出路多,而農村發展空間則略顯狹小。并且,農村工作在大多數的畢業生眼中可用“臟、苦、累”來概括。
來自社會及父母對農村就業偏見的壓力問題。社會及父母在固有思維的影響下,對農村就業持“檔次低、沒前途”的觀點,而是否進入到城市的白領階層或是政府工作單位是檢驗一個大學生是否有能力的標準,來自社會以及家庭的重重壓力,使對農村基層就業本就不抱有太大期望的大學生,更難下定決心到農村基層就業。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村老干部觀點落后問題。農村一方面基礎設施落后,無高科技產業與設備,也沒有足夠的發展資金,能讓大學生學有所用。另一方面部分農村老干部適應了悠閑的工作作風,而初到農村的大學生對工作充滿熱情,一心想有所成就,但是部分老干部不給予支持,使得大學生干部在走項目,拉投資的時候遇到層層阻力,因為拖延而錯失良機,久而久之,部分到農村就業的畢業生自然也失去自信與耐心,最后主動放棄。
學校關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指導滯后問題。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高校體制不斷改革進步,卻依然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部分高校教材設施陳舊,課程設置不合理使大學生素質偏低,導致鄉鎮企業在用人時,畢業生達不到企業征用的“復合型人才”的標準,同時,高校對于就業指導方面只單一的進行了招聘信息發送與求職技巧介紹,并未真正向學生介紹該職業的終身意義與發展前景,因此大部分畢業生就業意向不明、求職迷茫,最終學生不能盡其才,社會不能用其才。
三、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措施
建立積極的宣傳導向機制。宣傳工作應當是從學校做起,高校應該合理設置課程引導學生對農村就業的正確認識,政府部門也應該配合學校,讓學生意識到到農村基層就業是時代賜予自己的使命,是廣大村民的愿望,逐漸引導學生面向農村、服務農村的就業觀。媒體部門也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比如報道農村就業做出成就的典型,,形成較好的社會輿論導向。
完善社會制度。新農村不斷發展,當今中國只有吸納大量畢業生自愿服務農村,中國的新農村才有更多發展機會。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各種政策,然而鼓勵基層就業的力度不夠大,政策含金量還不夠高。完善社會制度迫在眉睫。比如可以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建立健全同等待遇的城鄉保障體制,把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納入到農村,讓大學生到農村就業能夠享受到安心的社會保障,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措施應該制度化、常態化。總而言之,種種政策重點是出臺,關鍵是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最后受益于廣大畢業生。
優化農村基層就業環境。在浙江等發達地區,新農村的創建,大大優化了農村環境,因此不乏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愿意到農村就業。因此政府首先對農村進行投資優化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
高等院校應重視專業教育。農村基層在選拔大學生村官,專業水平是考核的重要標準。因此高等院校必須處理好人才培養與新農村人才需求的平衡,避免高校人才在農村發展中起不到作用。高校應設置一些針對農村就業的專項課程,比如在社會實踐能力,開展“下鄉”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業務能力,農村工作適應能力。當高校的專業教育能與農村工作切合時,大學生才能學有所用,農村才能雇有所用。
重視就業指導,正確引導畢業生擇業觀。高等院校應秉持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增加就業指導課程數目,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就業指導方式,向其他高校學習。在畢業生擇業觀方面,學校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農村就業的發展前景,切勿一味追求就業起點高的職業,應平等對待各類職業,慎重考慮自身能力、興趣所在,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價值。
四、結語
各種措施的實施,目的在于減少“學生不愿去,基層不愿接,用了不管用,有用留不住”的現象。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發展迅速,鼓勵大學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是緩解就業壓力和農村突破“建設人才”瓶頸的關鍵。高校和政府應當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大學生應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并且對農村發展前景有準確認識,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發展新農村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郭志平《對大學生農村就業的理性思考》02-0078-03.
[2]綦群高 王英姿《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策略》06-0029-02.
[3]杜麗華 《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就業的機制與對策》10-0265-03.
[4]丁瀟淳《大學生農村就業傾向調查與分析》07-0078-03.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