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瑩
摘 要:在認知語言學興起之前,轉喻僅僅被看做一種修辭手段而得到學者們的研究,而在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轉喻不僅僅是簡單的修辭,它和隱喻一樣,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以往對轉喻的研究僅體現在詞匯層面,本文著重從話語連貫層面入手,通過鄰近性、心理可及、相對突顯和概念整合四個角度探究概念轉喻是如何建構話語連貫的。
關鍵詞:認知;概念轉喻;話語連貫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2
1.引言
過去人們常把轉喻當做語言層面上的修辭格,而Lackoff和Johnson為轉喻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人們開始認識到轉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手段,更是一種推理和認知的過程。尤其是概念轉喻,可以起到銜接和連貫話語的作用。國內較早進行概念轉喻語篇分析的是沈家煊[1],之后魏在江[2]、孫志農[3]等學者也開始研究其在語篇中的作用,他們將轉喻原理與心理框架理論相結合,用認知的方式解釋語篇的連貫。但總體而言,國內這方面研究還較少。
本文正是從語篇層面探究從認知角度概念轉喻是如何在話語連貫中發揮作用的,包括概念轉喻如何讓沒有明顯語言聯系的文字傳遞出相關聯的深層含義,建立事物與事物意義上的關系;在其概念化的意義表征過程中,如何獲得話語連貫性。
2.轉喻的本質
轉喻的傳統解釋是基于“鄰近”這一概念,它指出“轉喻從鄰近和聯系緊密的事物中獲得語言形式”。Roudet也曾指出,轉喻是由以觀念的鄰近性為基礎的聯系所引起的。但這個觀點在當時并未受到重視。
隨著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語言的深入發展,轉喻是概念聯系的觀點得到了學者們的認可。Lakoff把轉喻看成兩個不同認知域之間的同構映射,而轉喻是發生在同一認知域的內部突顯[4]。Lakoff&Tumer;認為轉喻同隱喻一樣,都可理解為源概念和目標概念映射過程,源概念和目標概念通過鄰近關系連接起來的實體的認知對等[5]。Langacker認為轉喻表現的是某一事物或概念中最突出、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特性,是一種認知參照點現象[6]。可知,轉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的,其轉喻體是突顯的、目標體是背景的,它涉及的是一種“鄰近”和“突顯”的關系。
3.概念轉喻對話語連貫的建構
筆者認為概念轉喻通過鄰近性、相對突顯、心理可及性和概念整合四個方面建構話語連貫。
3.1鄰近性
鄰近性實際上是概念之間的相鄰,人們對外面世界事物關系的認知實際上是一種對鄰近性的認知過程。如果兩個實體之間存在著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它們就變為具有鄰近性的實體,一個關系實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著另一實體的存在。
例(1):“The kettle is boiling.”
從詞的表面義上,kettle本身是不能boiling的,但是這句話并不會引起人們的疑問,這是因為,“the kettle”和“water in the kettle”是鄰近的關系,二者一定是有聯系的,當提到“the kettle”時,人們會想到“water in the kettle”。所以,句子“The kettle is boiling”暗示著“The water(in the kettle)is boiling”,這便使得話語本身的連貫性得到了實現。
總的來說,人們在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了鄰近性關系,通過事物或實體之間抽象或具體的聯系來理解、解釋甚至預測其關系網絡,最終形成一個連貫的語篇。
3.2相對突顯
在認知過程中,相近的事物被看作有同一種屬性,其中較突顯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并用來指代相對不突顯的事物。在轉喻概念化意義的表征過程中,以突顯的整體代替部分、突顯的部分代替整體兩種方式構成了概念轉喻的語篇連貫功能[4]。
例(2):“She saw a sea of faces , each stamped with a kind of purposeful, hungry urgency, a determination to get into this train.”
在例(2)中,概念轉喻的映射過程涉及的同一認知域中的兩個概念分別是“face”和“people”。臉是人最突顯的特征之一,概念轉喻“faces”通過突顯的方式“代替”另一概念“a lot of people”,在語篇上構成連貫。它不僅是通過部分來替代整體構成語篇的連貫,在激活目標域的同時,概念轉喻“a sea of faces”激活并產生了擴散的效應,以臉的數量多表示人數之多,從而與“a determination to get into this train”在語篇上產生關聯,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上下句之間所表達的涵義。
3.3心理可及性
可及性是一個認知心理學概念,指從大腦記憶系統中提取某個記憶單位或語言單位的便捷程度[7]。人們從被激活的各種知識的可及性出發,把話語指稱的檢索與認知語境的建構聯系起來,建立一條可及性道路,確保語篇的連貫性。
例(3):“Anna went into the library. She found Plato was on the top shelf.It was bound in leather.”
當人看到這句話時,會在大腦記憶中調集有關Plato、library、shelf等的深層信息,“Plato”這個字可以激活閱讀者大腦的記憶系統,如“柏拉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有很多著名的作品”等等,“library”“shelf”則可以激活“圖書館里擺放著很多人的作品”“柏拉圖有很多作品”“書放在架子上”等信息。這樣便能把“Plato”和“Platos works”這兩個心理空間連接起來,并在前后信息“library”“shelf”“bound”等詞的提示下,構建了語篇連貫的心理可及性道路,使語篇的前后文形成了連貫,可知話語含義為“安娜發現柏拉圖的書在書架頂層。”
3.4概念整合
認知語言學認為概念整合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認知機制,它有四個空間:類屬空間、輸入空間I、輸入空間II、整合空間。轉喻的認知模式中“本體A”“喻體B”與“輸入空間I”、“輸入空間II”在概念整合的結構中的角色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概念整合理論進一步解讀轉喻關系。
例(4):“She has got a one-way ticket.”
根據概念整合理論,“one-way ticket”和“life”分別構成輸入空間I和輸入空間II,在我們的認知思維中,兩個空間分別為起程→途中→結束行程(單程)和誕生→生長→死亡(無法復生)。通過類屬空間,我們可以對應兩個輸入空間的結構,得到即“人生似單程旅行”,抵達終點后則無法返回。投射到合成空間,我們就可以推斷出“one-way ticket”的實際意義是“死亡”。在融合空間里,讀者將“one-way ticket”與“life”的信息匹配對接,產生的映射并整合,理解其含義:生命是一個過程:由生至死,正如同一段旅途。這便使人們將旅行的概念系統地投射到死亡的概念上,使整個語篇獲取連貫。
4.結論
本文將概念轉喻與話語連貫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從轉喻的三個認知原則及概念整合角度證實轉喻對語篇連貫的積極功能。語篇中的概念轉喻不但能傳達文字的表面含義,而且通過投射相鄰兩個概念中最突顯的一個概念,調用大腦儲存的可及性知識,在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搭建心理橋梁,保證語篇連貫。
參考文獻:
[1]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3-15.
[2]魏在江.語篇轉喻綜觀[J].外語學刊,2007(3):32-36.
[3]孫志農.論語篇連貫的轉喻機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2):38-42.
[4]李勇忠.轉喻的概念本質及其語用學意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8):1-4.
[6]Ronald W. Langacke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38.
[7]張輝,孫明智.概念轉喻的本質、分類和認知運作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