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歷史觀,唯物史觀,教學建議,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7-0008-07
在反復閱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高中歷史新課標”或“新課標”),并將其與21世紀以來的其他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進行比較之后,筆者明顯感到,著力凸顯正確“歷史觀”,更加強調和重視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是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一個鮮明特點。準確把握和認真剖析這個特點,是研究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貫徹和落實新課標、進行高中歷史課程建設的必備前提之一。下面就此談一些粗淺看法與同行交流。
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根本看法。在歷史課程標準中,“歷史觀”本應作為關鍵詞和核心概念出現,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21世紀以來,我國共制定歷史課程標準四個、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三個。此外,2016年還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公示于眾。在這八個歷史教學文件中,①“歷史觀”一詞時有時無、時多時少,這反映出歷史觀在中學歷史課程、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忽高忽低、變化不定的狀況。如以歷史觀為中心,將八個課標中的相關內容列成一表,我們便可清晰地看到這個變化。但如此呈現難免繁雜?,F化繁為簡,僅進行以下兩個比較:一是“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標”“歷史與社會課標”同“2017年版高中歷史新課標”的比較(表1)、二是“2016年高中歷史課標(征求意見稿)”與“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標正式文本”的比較(表2)。通過這樣的比較也可大體看出“歷史觀”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地位的變化。
從表1可以看出,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歷史與社會兩門課程都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培養目標(其中一處僅提世界觀和人生觀),兩門課程都未將“歷史觀”作為培養目標。而2017年版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反復使用“歷史觀”這一重要概念,使之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列,將“四觀”一起作為高中歷史課程的培養目標。歷史觀在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從表2可以看出,在2016年公布的高中歷史新課標(征求意見稿)中,“歷史觀”亦未受到重視,六個關鍵地方只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未提及“歷史觀”,而2017年修訂完成的高中歷史課標正式文本中,“歷史觀”一詞頻頻出現,六次①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肩而立,并列為高中歷史課程的培養目標。一年之間變化如此之大,令人驚奇,引人關注。
綜觀表1和表2,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論斷:在高中歷史新課標中,歷史觀被凸顯出來了。歷史觀已成為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一個關鍵詞和核心概念。把歷史觀擺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我國以往的歷史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中,從未有過。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在很長時間里,歷史觀在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的地位起起伏伏、飄忽不定。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不止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是相當多的人認為,作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觀包括對過去世界、現實世界和未來世界的根本看法。對過去世界的根本看法就是歷史觀,因此,世界觀已包括了歷史觀,不需要單獨提出歷史觀,更不能讓其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列,否則不合邏輯。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就歷史課程目標而言,只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把歷史觀刨除在外,就不行了。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中學各科的共同目標(任務),自然也是歷史學科的目標(任務),但歷史課程的內容及其特點等,決定了其主要目標(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其他課程也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歷史觀的功能,如語文學科可從語言史、文學史的角度,數理化生諸學科可從自然史和科學史的角度,音樂和美術學科可從藝術史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歷史觀,但是主要還是由歷史課程承擔。歷史課有自己特有的教育功能,這是其他課程不能取代的。正因為如此,歷史課程才會以獨立的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地位長期存在于中學課程體系之中。有鑒于此,多年來一直有歷史教師和歷史教育研究者大聲疾呼,提醒主管者和從業者重視歷史課程在學生正確歷史觀形成中的作用。如龐卓恒發表了題為《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的文章。②常云平認為:“歷史觀是歷史教育最重要的問題?!雹坳惼渲赋觯骸案咧袣v史教學應當首先重視的是: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初步正確的理解?!雹儆葘W工強調:“歷史觀是歷史教育的核心問題。”②他還引用李大釗的名言“欲得一正確的人生觀,必得一正確歷史觀”,論證歷史觀的重要性及其對人生觀形成的影響。這些論述獲得很多歷史老師的贊同。在此次高中歷史課標修訂的最后階段,修訂組專家吸納上述意見,經慎重考慮,認真研究,作出凸顯“歷史觀”這一重要概念,將其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列的決策??梢韵嘈?,這個看似細微、實際重大的變化將對高中以及初中歷史課程建設產生重要影響。
高中歷史新課標著力凸顯歷史觀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它實際上明確規定引導高中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高中歷史課程的主要目標(任務)。那么,什么是正確的歷史觀呢?
筆者認為,正確的歷史觀有三個維度:正確的歷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是完整的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著的歷史觀。從古至今,到底有多少種歷史觀,難以準確統計。很多歷史觀都為人們認識歷史作出了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貢獻。但是,迄今為止,在融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于一體、宏觀、中宏與微觀相統一的成體系的歷史觀中,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才是科學的、完整的、發展著的歷史觀。在社會主義中國,我們常說的正確歷史觀,就是唯物史觀。從革命戰爭年代起,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教育就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歷史教育教學一貫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高中歷史新課標繼承并發揚了這一傳統。新課標在著力凸顯歷史觀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和強調唯物史觀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引領和作用指導。其具體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反復重申唯物史觀是高中歷史課程的指導思想
高中歷史新課標在闡述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時寫道:“歷史課程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論及“學科核心素養”時說,“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的客觀的認識”。在《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提示”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把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在選修課程的主題活動“編制歷史人物年表”中,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嘗試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對于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新課標提出了“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的重要要求。新課標還指出,師生不僅應將唯物史觀作為解釋歷史現象的指導思想,還應將其作為“認識和解釋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二)對唯物史觀作了相對周全、簡明扼要的介紹
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雖然重視唯物史觀,但都對其解釋不多,有的大綱和課標省略了這方面的內容。高中歷史新課標的編寫者則用較多的篇幅和文字介紹了唯物史觀。
新課標指出:“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蔽ㄎ锸酚^的基本原理,包括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原理等③(參見新課標“課程性質和基本理念”部分)。新課標介紹說,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經歷了“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而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本矛盾不同性質,可以“把人類歷史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幾種社會形態,它們構成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的序列”。對此,新課標解釋說:“不是所有民族、國家的歷史都完整地經歷了這五個階段,但是這個發展總趨勢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意義?!?/p>
新課標附錄2,通過案例(從唐長安和北宋東京認識唐宋社會及變化),指出運用唯物史觀應注意的問題,如指出唯物史觀要求“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理解歷史上的變化和延續的意義”,要求把具體的歷史現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其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
(三)讓唯物史觀在多個體系中占據構成要素的首位
在高中歷史新課標中,實際存在著“歷史課程基本理念”“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課程目標”四個彼此關聯又相互區別的體系。這些體系由相同的五個要素構成,而“唯物史觀”均排在首位,以下依次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對五個要素平行排列,不分層次的做法,歷史教學界有不同看法,但歷史教師普遍認為,唯物史觀對其他要素確實有統領的意義。
(四)創設選修課,為有興趣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學生更系統地學習唯物史觀創造條件、搭建平臺
高中歷史新課程由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三部分構成。選修課兩個模塊,各有7個專題。模塊1第1個專題“歷史與歷史學”,第2個專題“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集中學習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第3個專題“史學的優秀傳統”中的“了解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實際是講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第4—7專題講如何“做歷史”,實際是指導學生應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借鑒中國傳統史學研究中的可操作的具體方法,步入史學研究之門。可以預期,通過選修課的學習,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會獲得很大的提升,有的學生可能會因此報考大學歷史專業。
以上筆者論證了著力凸顯正確歷史觀,更加重視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是2017年版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一大特點。為什么要體現這樣的特點呢?難道是為了提升高中歷史課程的理論水準,使之與初中歷史課程區別開來嗎?不能說與此無關,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要通過這些有力舉措,幫助和引導高中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已有所得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下面圍繞歷史觀教育問題給高中歷史教師提出幾點建議。
(一)明確責任,敢于擔當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高中歷史新課標已將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使其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重大而光榮的任務交給高中歷史課程和高中歷史教師。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應明確任務,勇敢地擔當起責任。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師任務重,責任大,十分辛苦。但我們又不能不承認,壓力主要來自高考升學率,大家的精力主要投入高考復習教學研究之中,投入歷史試題(卷)的研究、命制和批改之中,真正研究高中歷史教學的本質、功能和規律,研究學生正確歷史觀形成的并不多。因此,當前高中歷史課程實際面臨一個“轉型”問題,即從典型的應試教育向真正的素養(素質)教育轉型的問題。而真正地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促進高中學生唯物史觀素養的提高,又是“轉型”的重點和關鍵。實現“轉型”,舍我其誰?我們應有這樣的決心和膽識。
(二)打鐵還得自身硬
要幫助和引導學生真正懂得唯物史觀,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教師自己在這方面必須有很高的修養。而且,關鍵之關鍵在于,教師不僅要懂得唯物史觀,能夠并善于向學生講解唯物史觀,更重要的是要信仰唯物史觀。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我們作一生的努力。
正確歷史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F階段的學習,應注意三點:第一,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中,以往被我們忽視的東西。有的歷史老師說,以往我們學習《共產黨宣言》,很重視“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斗爭”,“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揮吧。無產階級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等關于階級斗爭的論述,而對“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①等,則注意不夠。這就需要認真“補課”,把以往未注意的這些重要內容當做重點來學。這個意見很好,筆者愿循此重讀“宣言”。第二,以“揚棄”態度對待流行唯物史觀(蘇聯教科書闡釋的唯物史觀)。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主流馬克思主義者,為唯物史觀的普及和傳播作了不少工作。蘇聯歷史教科書中“所講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非常有條理,清晰,是適合蘇聯國情的”。②但其教條主義的趨向和機械唯物主義的簡單化闡釋,很多地方又有違于唯物史觀,我們應通過批判性思維,以揚棄的態度進行清理。第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很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學習和領會。“正人先正己”,我們要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和磨礪,讓自己的歷史觀不斷充實和提升,為學生作出表率。
(三)處理好幾個關系
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難,需要處理好一些關系。以筆者過往的體驗,以下幾個關系尤需很好地加以處理。
1.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的關系
作為科學的歷史觀體系,唯物史觀由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含歷史認識方法論)兩大部分組成。歷史本體論回答“歷史是什么”的問題,歷史認識論回答歷史能否認識以及如何認識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既要引導他們學習和把握唯物史觀的歷史本體論,又要引導他們學習和運用唯物史觀的歷史認識論,不應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不過,作為中學一線歷史教師,我們可以在歷史認識論方面多下一些功夫。這是因為,首先,歷史本體論難度極大,我們應量力而行,目標太高,恐力不從心。其次,高中歷史新課標對唯物史觀的歷史本體論的介紹相對詳細一些,如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勞作與經濟活動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經歷了從分散到整體、從低級社會形態到高級社會的“發展歷程”,這個歷程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人類社會發展有其“規律性”,等等。面對歷史認識的介紹則相對較少,且不具體,缺少可操作性,需要我們去探討和摸索。再次,從學生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間聯系的角度看,作為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認識論,與歷史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之間存在著相互交織、彼此影響、同生共長的關系。最后,對唯物史觀有較深研究的學者認為,至今為止,唯物史觀帶有很濃的歷史本體論色彩,而歷史認識論只是以“胚胎和萌芽”的形式包含于其中。歷史認識論已成為“唯物史觀理論生長點和發展的突破口”。哲學家、歷史學們已把理論聚焦點從歷史本體論轉向歷史認識論?!皩v史認識論的深入探討已成為時代的需要以及人類認識發展的趨勢。如果說近代歷史哲學研究的重點是人類歷史本身的運動的話,那么,現代歷史哲學注意的中心則是如何認識歷史本身的活動”。③所以,在進行唯物史觀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高度關注歷史認識論研究的進展及其取得的成果。
2.唯物史觀與諸種“新史觀”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歷史教學以及歷史高考命題,運用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和生態史觀(環境史觀)等“新史觀”已很普遍,現在高中歷史新課標高度重視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今后這些“新史觀”還能用嗎?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應注意兩點:一是上述“新史觀”并非都很“新”,有的史觀,如文明史觀可溯源至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可以說是很“老”的歷史觀。二是這些史觀與唯物史觀不屬于同一層次,唯物史觀是由宏觀史觀、中觀史觀和微觀史觀構成的一個宏大歷史觀體系,而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等“新史觀”與唯物史觀的中觀史觀,如社會形態史觀和階級斗爭史觀等屬同層級。從當前情況和發展趨勢看,我們可以說,由西方學者創立,引入我國后經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改造的,中國化的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和生態史觀等,還會繼續使用。實際上,這些基本脫胎換骨的“新史觀”已成為唯物史觀的中觀史觀的組成部分了。高中歷史新課標本身也一定程度上運用了這些“新史觀”。如在必修課《中外歷史綱要》專題1.1“中華早期文明”中,可以清楚看到文明史觀的影響,而選擇性必修課模塊2“經濟與社會生活”,受社會史觀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3.解釋歷史問題和解釋現實問題的關系
在歷史課程中學習唯物史觀,肯定主要是用以解釋歷史問題。但歷史與現實緊緊相連,人們往往因現實問題的需要而去研究歷史問題,歷史能為人們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提供啟示,故而應注意用唯物史觀作為解釋社會現實問題的理論武器。如我們既可以用唯物史觀的矛盾分析法去揭示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及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紀80年代,21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要用唯物史觀揭示剖析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社會矛盾,認識當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分析這一矛盾形成的原因,探尋解決此矛盾的途徑和方式方法等。既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歷史現象,又運用其解釋現實問題,就可以在歷史和現實的雙向聯系中加快加深我們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在論及思想觀念教育時,有的研究者說,思想觀念的普及和推廣,是一個長期的潤物無聲的過程,以某些“現象級事件”引起關注,再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最終必定會深入人心。①這是經驗之談,可以借鑒。
以“現象級事件”引起關注,在歷史觀教育中可以這樣落實:通過中型乃至大型的歷史教學問題,引起廣大學生對唯物史觀的關注。如馬克思生于1818年,2018年是其誕生200周年。舉辦紀念馬克思誕生200周年的主題歷史教學活動,會引起廣大學生對馬克思和他創立的唯物史觀的關注。同理,如果在2018年舉辦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紀念活動,則會引起廣大學生對《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含唯物史觀)及其影響的關注。
“現象級事件”偶爾有之即可,細致的教育則要長期地持續進行。唯物史觀不可能在學生頭腦中自發形成,教師的宣講乃至適度的“灌輸”是必要的,只要通俗生動,學生也樂于接受。但主要的常用的方法是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借助各種各樣的歷史教學方式和手段,潤物于無聲之中。在這方面,一些高考歷史試題值得借鑒。如2015年“文綜”全國卷I第41題,即生產力公式(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題。此題既考唯物史觀的最基本的觀點,又考唯物史觀在當代的發展,還考學生的創新能力(試題鼓勵學生修訂、補充、否定公式或提出新公式),可謂一舉多得。
(五)面向全體學生與分層指導相結合
在文理分班的情況下,以往理科生和文科生在歷史觀方面所受的教育差異很大。在高中歷史新課程實施后,這種狀況將從根本上加以改變。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高中歷史課程(首先是必修課)要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全體高中學生學習和運用唯物史觀,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此同時,還要分層指導。面向全體學生和分層指導并不矛盾。高中歷史教學的分層指導,從正確歷史觀的樹立角度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日常教學中,都要“抓兩頭、帶中間”。一頭是抓對唯物史觀學習熱情高、領悟快、喜歡并比較善于表達的學生,讓他們發揮學習積極分子、“小先生”的作用。對這類學生可適當提高要求,如新課標設計的主題教學活動“編制歷史人物年表”,要求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以“年表”的形式評價歷史人物。“年表”相對簡單,適合多數學生編制。對歷史愛好者則可以要求他們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以“歷史人物小傳”乃至“歷史小論文”的形式來評價歷史人物,進一步調動其學習和運用唯物史觀的積極性。一頭是抓歷史觀已顯露偏差苗頭的學生。一線歷史教師偶爾會遇到說“崇拜希特勒”一類話的學生。近來有材料說,一些男生,有收集中外軍裝圖片和仿制品實物的興趣。其中個別人,出于獵奇、“好玩”“裝酷”,還穿上日本軍裝拍成照片或視頻,供自己以及同好“欣賞”。這類情況反映出個別學生的歷史觀、價值觀已出現問題。歷史教師一旦發現,應加倍關心,重點給予幫助,促成其思想轉變。
其次,指導學生選課,鼓勵更多的同學選學選修課程,更系統深入地學習唯物史觀和運用唯物史觀。
最后,指導學生選擇高考志愿,鼓勵確有興趣也有條件的學生報歷史或其相關專業。
(六)進行審辯式思維
歷史觀(含唯物史觀)是內涵深邃、外延豐富的問題,高中歷史新課標說,“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的解釋”,要求我們“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參見“課程目標”部分)。該課標對歷史觀和唯物史觀作出了解釋,對這種解釋我們也應進行“辨析和價值判斷”,亦即進行審辯式思維(批判性思維)。通過審辯,心悅誠服地接受其科學正確的解釋,對其不完備之處則應作出補充,或提出來商榷、討論。比如新課標說,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包括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這里,課標編制者未把階級斗爭(含無產階級專政)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作為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列出來。這是否恰當,筆者認為,有商榷的必要。首先,《共產黨宣言》第一章“資產者和無產者”一開頭就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彪A級和階級斗爭觀點、階級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原理)和方法之一,早已成為學界的共識和公眾的常識。如有學者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的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原理和階級與階級斗爭的原理是“唯物史觀的最主要的原理”。①有些學者認為,“發展了階級斗爭學說,使階級、階級斗爭成為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以及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嬗變為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的鑰匙”,②是馬克思的偉大理論貢獻之一。其次,新課標旗幟鮮明地堅持五種社會形態理論,認為把人類歷史發展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意義”。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在認識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時,就離不開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最后,在必修課程《中外歷史綱要》中,有大量的階級斗爭史和革命斗爭史內容,要教好學好這些內容,師生都必須運用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鑒于以上幾點,筆者認為,一線老師在介紹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時,可以補充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這一條,而在講述從原始社會解體到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漫長歷史時,一定要很好地運用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作者簡介】馮一下,成都大學退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和歷史教育學。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