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常態下我國金融業受到嚴峻的挑戰,其市場環境、內在因素均發生重大變化,各類金融風險層出不窮,嚴重制約了金融業的發展與進步。在新常態下首要任務便是做好金融風險防控工作,以此推動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故此本文著重探究了金融風險的內容與防控對策。
【關鍵詞】新常態 金融風險 防控對策 高質量發展
自實施供給側改革之后,金融業沒有實質化的去杠桿,并且伴隨各類金融風險出現,抑制了資本市場功能的發展,也對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造成影響。目前看來,我國金融風險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有復雜性,所以需要在新常態下必須做好金融風險的防控工作,以此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一、金融風險的內容
從整體角度分析,金融風險所涉及到的內容眾多,主要包括三點:第一銀行資產質量惡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發行的四萬億,有許多進入了產能過剩行業,導致大量無效信貸。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導致房產泡沫上升。實體經濟的衰退進一步致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第二是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不規范操作增多,投機成分大。這導致股票市場和保險行業波動加大,過多無序競爭和投機獲利的操作致使證券和保險風險凸顯。第三是指非金融機構和地方債務風險加大。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風險不斷加大,不規范的民間借貸和民間融資行為,沖擊了正常的金融體系,對金融系統的規范化運行產生了負面影響。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借債隨著還債期的重疊,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加劇了金融風險。
二、金融風險防控原則
(一)合理承受正常的金融風險
現實中,靜態的金融安全是不存在的,存在著正常的金融風險。在新常態下需要承擔應有的風險,但必須控制承擔超出資本收益的金融風險。應該針對實際的發展情況制定完善的制度,將不合理的損失分配體制加以改正。無論從哪一點分析,在金融風險防控中其重點并非是對部分風險加以消除,更為重要的是立足于實際制定完整的風險判別體系,并且企業家還需要對市場波動風險有所承受。
(二)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眾所周知,市場機制作為雙向交易過程,是金融風險防范的關鍵核心,不僅要吸收分散在市場主體的內容,并且還要做好對風險的評價。其中政府隱形擔保往往會導致市場偏差的出現,嚴重還會引發資產泡沫。所以在這種背景下,需要遵循市場準則,限制政府主體。
(三)減少系統性風險發生
在新常態下應該做好預判,避免或減少引發系統性風險。要積極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及時釋放局部風險,這樣一來能夠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產生。
三、金融風險防控對策
(一)實現金融轉型升級
第一是需要對財政與金融職能合理劃分,其主要表現在地方融資平臺轉型中要針對性的構建地方政府的新型投融資體系,并且還需要將地方融資平臺的功能加以剝離,這樣將地方融資平臺積極轉變為一般性企業。此外筆者認為還需要積極明確劃分投資項目的性質,制定滾動計劃,并強化投融資項目評估,對投資問責體制進行完善。還需要實現金融機構的獨立性,可以采取多種手段,比如繼續投資、風險償還等,形成具有時代特性的融資擔保機制。第二是要依據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構建金融監督體系,保證金融系統的開放性。現階段我國主要采取了機構監管的模式,但是在新常態下為從根本上滿足金融市場發展的需求,需要摒棄傳統的監管理念,探索出全新的監管模式。第三是要做好金融基礎設施,要不斷構建征信系統,拓寬征信系統范疇,提高征信數據的加工能力,提高征信系統的安全性,另外還要構筑中小企業財務報告中心,供金融機構使用。
(二)制定資產泡沫體制
第一是要實現對傳統資產泡沫的分析,做好控制,因為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導致資產泡沫進入瘋狂期,但是需要認清的一點是資產泡沫是累計形成的,具有可調控例,對其措施則是要實現對資產泡沫的鑒別,并加快市場運行體系,消弱資產泡沫帶來的影響。第二是需要對資產泡沫合理限制,大多數投資者會因為資產泡沫的影響喪失理智,所以這種情況下為避免不良現象的發生,需要對資產市場中的放大機制加以調控,比如實現對保證金制度的管理控制。此外,傳統模式下政府過多與過早干預會導致泡沫的形成,所以在新常態下政府部門需要合理預期,防止設置不切實際的經濟增長目標;構建社會穩定體制,防止“太大不能倒”。除此之外,就是貨幣政策應充分考慮資產市場的實際需求,依照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實行適宜的貨幣政策。
(三)制定符合新常態下的宏觀貨幣政策
在經濟新常態下,2018年宏觀政策將進一步引導增長重心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總量轉向民生福利,著力培養中國經濟的長期反彈空間,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長期延續,保持“短期不松、長期不緊”的特征。央行有望采取“上調市場利率+定向降準”的政策搭配,一方面跟隨自然利率的上升,引導貨幣市場利率漸次有序上行,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定向降準政策,持續優化信貸投放結構,進而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形成合力,加大對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的政策支持。財政資金要進一步優化結構,供給側改革補短板要將資金更多投向新興產業。貨幣資金繼續保持穩健中性,堅持“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調控框架,充分重視和應對由于美聯儲加息等帶來的外部沖擊風險,特別是資金回流風險。還要關注內部影子銀行領域的潛在風險、企業發債信用風險、地方債風險,以及P2P領域現金貸等死灰復燃。
四、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十九大報告得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推出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同高速增長階段是完全不同的。在高速增長階段發展方式是粗放的,高度依賴能源、土地、廉價勞動力投入,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經濟結構當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勞動密集型行業、房地產業、礦業比重較高,產業鏈價值鏈主要是中低端的;增長動力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數量,依靠投資及中低端的消費來拉動。但是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將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將成為主流,中等收入群體將成為拉動消費的主體。從產業來看,將更多依靠是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來推動,如綠色、低碳、循環產業。
從要素來看,一方面將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資本、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來推動;另一方面要依靠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能源、環境等傳統要素的效率提高來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過關,要過“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三個關口。從需求結構看,我國已經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2018年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投資與消費繼續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雙動力。
展望2018年,消費是基礎,投資是關鍵。特別是調動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資金成本,考慮多次定向降準,擴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范圍。應堅持積極的支持政策。
與之相適應,2018年金融業也必須將資金投放轉為“脫虛向實”、鼓勵消費,促進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的發展上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傳統產業要素效率,支持培育新的增長動能,建立長期優化的經濟發展結構,進一步建立更有效率的社會主義市場新機制。
參考文獻
[1]吳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研究[J]. 知識經濟,2015(23):59+61.
[2]劉玉紅.經濟新常態下金融風險防范措施[J].人民論壇,2016(14):86-88.
[3]馮全民,胡松.新常態下縣域金融風險累積與防控[J].經濟研究導刊,2016(16):65-66.
[4]許瑩.淺談新常態下金融市場的金融風險及監管[J].中外企業家,2016(32):42-43.
[5]吳艾君,官祥慶.新常態背景下有效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的路徑探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7(08):99-105.
作者簡介:宋德榮(1972-),男,漢,職稱級別:經濟師,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青島市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