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剛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2
摘 要 中鐵大橋局作為有著60多年輝煌歷史、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橋梁建設國家隊,為新中國橋梁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橋文化”。如何充分利用企業文化建設優勢,進而推動“橋文化”深入發展,傳播企業品牌,是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創新發展迫切需要思考并探索實踐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 橋文化 企業文化 產業化創新
一、“橋文化”產業化的基本依據
以產業化手段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建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產物,是企業文化建設基礎工作較為完備的情況下優化工作效果采取的一種手段,主要是創新解決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問題。產業化手段,與常規的企業文化建設方式方法并不是迭代關系,而是方式方法的創新。
(一)產業化手段的理論依據
產業化手段,其基本的理論依據來源于價值哲學。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實現正確價值選擇的根本依據。人所進行的活動,不僅要遵循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所設定的尺度,按照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辦事,同時,還要遵循由人的需要這個尺度。產業化手段,是通過將無形的文化理念轉換成有形的文化產品,然后運用商品經濟中交換的這一概念,實現對文化產品是否存在價值的評價。換句話說,把企業文化產品化,通過快速高效的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手段,能夠從根本上確保提供給職工的文化產品是以需定供。同時,由于文化產品的提供者,本身就是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這就確保了生產過程及最終產品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這是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產業化手段的理論依據。
(二)產業化手段的現實依據
在傳媒公司的具體運作過程中,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例:傳媒公司開發了一種武漢長江大橋的木質橋模,十分有意思的是,這個產品并不是免費提供給普通職工的,而是需要自費購買的,但卻一直有職工購買,許多職工購買后作為禮品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自豪感油然而生。分析這個案例,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一件需要職工自己掏錢的,自己單位生產的文化產品會有市場呢?筆者認為答案可能是商品化的橋模,能夠將企業文化融入職工自身需求,商品化的東西滿足了付出者的心理需求,實現了兩者的統一。
二、“橋文化”產業化的現實意義
(一)企業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文化是一個企業發展之魂。隨著橋梁建造技術和施工裝備的發展進步,大橋局從舉全局之力建一座大橋到同時開建十余座長江大橋,企業的生產能力突飛猛進。同時,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復雜,需要解決的難題將更加棘手,職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將更加多元多變。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個人與企業發展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盡可能的實現企業發展與滿足職工需求同步,不僅需要承接源遠流長的精神志氣,更需要全面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的理念和手段,提供更多承載企業品牌、凝聚文化底蘊、符合心理需求的文化產品。
(二)企業文化創新的現實需要
60多年來,幾代大橋人培育弘揚了“建成學會”“奮發圖強”“質量宣言”“走向海洋”“展示一流”企業優良傳統,蘊涵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深厚的企業文化精髓。同時,公司通過打造卓越“橋文化”實踐,培育了中鐵大橋局橋梁建設品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建橋實力和中國制造的優秀品質。從目前的狀況看,大橋局企業文化基礎工作是比較完善的,逐步形成了企業價值體系為核心企業文化發展格局。然而,我們也要看到,隨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橋文化”要持續發揮引領企業發展和凝聚人心力量的作用,進一步落地生根,迫切需要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和操作手段,實現從宣貫引導到自覺認同并主動踐行的轉變。
(三)團隊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作為有著60多年發展歷史的國有大型建筑施工企業,中鐵大橋局具有深厚的宣傳文化工作底蘊。工作的組織機構健全,隊伍綜合素質較高。但同時也可以看到,把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隊伍年齡和專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不能適應新的媒體發展環境等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同時,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工作方式方法相對比較滯后。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隊伍的思想狀態沒有跟上變化的形勢任務,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務企業市場經營的思想意識和能力水平不夠,企業文化建設引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的意識不夠,沒有達到企業生產經營的“主體”狀態。
三、“橋文化”產業化的形勢分析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顯示出了新情況和新特點。
(一)文化產業發展速度
文化產業10多年來發展的“熱運行”態勢持續趨緩,日益回歸“常態化”的發展速度。同時我們又必須看到,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文化產業能“跑贏”其他行業,這表明文化產業作為一股新的力量,正在為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
圖1:2006年~2015年全國文化單位機構數及從業人員數1
(二)文化產業發展動向
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晚,成熟度低,生產性服務功能較差,突出表現就是適應實體經濟需求的“中間需求率”2較低,產業關聯度較低,帶動性較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融入實體經濟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一個突出發展動向。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于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文化發展目標作出了戰略部署,文化體制改革將從“非常態”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常態化”的市場經濟體制。
(三)文化產業行業環境
2015年以來,“雙效統一”“IP”“資本”“互聯網+”“文化+”等關鍵詞代表著文化產業的理念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并貫穿于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全過程。這也折射出行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努力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精品,重視版權和原創,“內容為王”,沒有真正安身立足的技術、內容、資源,抱著投機心態,將會被迅速淘汰出局。
(四)SWOT3分析
優 勢(Strengths)
S1. 以大橋局為后盾,行業業務營銷能力較強
S2. 管理層深諳建筑行業傳統
S3. 主營業務發展態勢良好
S4. 團隊創業創新意識較強 劣 勢(Weaknesses)
W1. 核心業務競爭力不強
W2. 新媒體專業人才缺乏
W3. 產業鏈整合程度較低
W4. 內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W5. 人員經營意識需要提高
機 會(Opportunities)
O1. 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趨勢是重大戰略支撐
O2. 產業政策和內部政策支持環境相對較好
O3. 建筑行業內部通過產業化手段開展文化建設的企業較少 威 脅(Threats)
T1. 經濟增速放緩和國家文化產業政策逐步轉向
T2. 不成熟的市場環境
T3. 人員的觀念轉換及能力的偏差帶來的經營風險
利用SWOT分析方法,對上述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種要素進行組合,進行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的組合分析,再通四種組合策略的對比分析,我們認為,當前,企業發展整體優勢大于劣勢,且機遇明顯,應選擇SO增長型策略。
增長型策略:新常態下,高速增長不復存在,產業政策也將逐步回歸市場,我們要透徹理解集團公司文化產業化目的,立足自身,依托大橋局,做實經營實體,做活內部管理、做優戰略合作,做強文化投資,集成各方優勢,提高發展層級。
SWOT分析
通過SWOT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孕育于建筑施工企業的文化傳媒公司,基礎和歸宿都在與于立足建筑行業,服務建筑行業產業鏈的發展,推動建筑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合流,這既是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需要,也是傳媒公司的現實需要。
四、“橋文化”產業化的實踐效果
(一)搭建了產業化運營實體
2012年9月,經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報請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批準,正式申請“一報兩刊”參加湖北省第二批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2013年10月,中鐵大橋局集團全資子公司中鐵大橋局武漢橋梁傳媒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為適應企業改革和深入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傳媒公司進入獨立運營階段,2016年,截至8月底,傳媒公司實現新簽合同額1183萬元;完成營業額1144萬元。公司正逐步發展成為一家傳播橋梁科技、資訊、文化和經營橋梁文化產品的專業公司。
(二)提升了橋梁品牌的美譽度
傳媒公司著力發揮集團人才和資源優勢,匯集國內建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搭建涉及橋梁技術、管理、設備等多方面內容的對話交流平臺,協辦橋梁裝備展、學術論壇,發布橋梁界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共商繁榮建橋事業大計,推動中國建橋產業鏈的整體發展。同時,積極與國內重點橋梁項目溝通聯系,提高橋梁科技宣傳的質量和水平,展示中國橋梁品牌。
(三)傳播了豐富多彩的橋文化
借助中鐵大橋局集團公司橋文化展示廳所擁有的“武漢橋文化博物館”“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公路科普教育基地”等社會名片,面向社會傳播橋文化,展示新中國橋梁建設的歷史傳承、光榮歲月和輝煌成就,提升中鐵大橋局的社會影響力。
(四)提升了橋梁媒體的話語權
多年以來,《橋梁建設報》《橋梁建設》《世界橋梁》“一報兩刊”一直是橋梁行業重要的媒體。傳媒公司成立以后,著力將“一報兩刊”打造成為“行業權威、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報刊品牌,實現“一報兩刊”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五、“橋文化”產業化運營的發展探索
(一)扛好橋梁旗、傳播橋文化,是橋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根本
一個企業的文化產業化,不可能割裂其與企業本身和相關行業的關系。推進橋文化產業化,最終目標是整合公司文化傳媒資源,推動“橋文化”深入發展,凝聚企業發展力量,傳播中鐵大橋局企業品牌。因此,服務中鐵大橋局世界一流建橋國家隊品牌建設,是文化傳媒公司成立、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也是“橋文化”產業化運營的出發點和根本歸宿。
(二)堅持市場化、著力多元化,是橋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關鍵
推進文化產業化,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緊盯橋梁行業以及上下游產業這個大市場,整合內外資源,做好優質服務。要堅持需求決定供給,沒市場的產品堅決不能上;有利于傳播橋文化,展示橋品牌,能夠創造良好經濟效益的產品要使勁地干,創造性地干,拙勁加巧勁地干。
(三)提升影響力、激發積極性,是橋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文化產業的影響力,核心是受眾的接受度和認同感。要堅持正確導向,要細化和量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指標,全面評價項目或產品價值,要提高產品藝術感染力。還要看到,推進“橋文化”產業化,不能滯后甚至脫離這個時代特征;“橋文化”產業化又不能脫離“橋文化”本身,工作方式方法必須與產業鏈的話語體系密切結合。
總之,通過產業化手段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是中鐵大橋局適應市場傳播規律,打破傳統工作思維,創新思想文化工作載體的方式方法。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站在新的起點上,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唯有以創新創業的精神氣概,壯懷激烈,方能激發內動力、施展新作為,推動“橋文化”建設走向更深更具內涵的發展層次,為“打造世界一流建橋國家隊”貢獻文化的引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