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仍昱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龐雜,它們所發揮的作用之間存在內耗現象。為了協同各種影響因素,促使其發揮正向作用,必須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員工全參與、空間全跟進、課程全建設和課堂全覆蓋。為此,必須強化高校黨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責任,構建齊抓共管且責任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整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釋疑解惑的能力,活用網絡工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培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1.042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1-0113-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1]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傲⒌聵淙恕钡闹髑篮椭麝嚨?,承擔著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歷史使命。如何整合協同高校內部各種因素,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積極因素,是當前緊迫且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建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基本內涵
高校內部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雖然復雜但是基本可控,應將校園內的各種因素整合協同起來,為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共同發揮正向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員工全參與
大學生成長為什么樣的人,與其所接觸到的所有環境因素都有關系。馬克思科學地闡釋了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h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2]對于成長中的人而言,一切環境因素都有可能成為成長因子,進入意識而成為塑造個性的力量。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來自校園環境中各種因素,尤其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影響。一切人和一切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內容,一切人的行為和一切事情都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因此,高校所有教職工都承擔著育人的歷史責任。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要求高校所有教職員工都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意義,都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模范履行道德義務,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力量。
2.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全跟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空間主要指實體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也只是來自于此。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已經拓展到了互聯網這個虛擬空間上。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學生們,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思想交流方式,他們與生俱來的帶著互聯網的新基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國網民達到7.31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到了25.0%,而大學生又是主體。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是不折不扣的網絡公民。大學生接受著來自網絡空間的各種信息的影響,網絡已經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列寧曾指出,“或者是資產階級思想體系,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對于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加強?!盵4]網絡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更加激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無視這一巨大的變化,作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延展到網絡空間,將高校的實體空間和網絡空間的各種影響因素整合協同起來,實現實體空間和網絡空間的全跟進。
3.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全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有兩種,一是顯性課程,二是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即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它突出的特點就是計劃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確,教育目標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所知曉。高校為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設置的顯性課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了全面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還設置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指“學生從學校教育環境中獲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經驗的總和,是學校為了實現教育目標,以不明確的、內隱的方式,使受教育者獲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經驗教育內容和因素的總和?!盵5]隱性課程更多地體現在對學生的價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影響上,它是一種潛在于班級、學校的隱含性、自然性的影響,是非計劃、無意識和不明確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課程主要包括校園環境、校風學風、教師的人格和行為、以及其他非正式群體的影響,等等。在高校課程建設實踐上,隱性課程往往成為被忽視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要求,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課程開發和建設,使之與顯性課程共同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4.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全覆蓋
高校課堂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二是從事專業知識傳授的專業課的課堂,三是進行通識教育的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育目標明確清晰,即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圍繞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目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案咝K枷胝卫碚撜n教育內容的雙重維度、教育目標的雙重任務、教育對象的雙重需求決定了其應實現知識傳授與信仰培育相統一?!盵6]而傳授專業知識和進行通識教育的課堂,實際上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即教師們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中,還要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引導。然而,少數高校教師錯誤地認為,自己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事;甚至極少數教師在課堂上鼓吹西方的價值觀,詆毀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教師自身就是教育的手段,任何課程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應該為人師表,將教書與育人完整地結合起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覆蓋所有的課堂,貫穿于所有課堂,才能使學生接受統一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在思想上產生矛盾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響。
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1.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要求
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固有特性,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重要范疇。馬克思曾指出,“每一個社會中的生產關系都是一個整體”,[7]認為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關系“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8]馬克思用整體思維看待一切事物,由此形成了與以往資產階級思想家有本質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列寧也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完備而嚴密”的,這種“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觀”。[9]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要求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既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又要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方法和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改革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方法論,正如張耀燦教授所指出的,“堅持貫徹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必須要有整體意識?!盵10]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由諸多要素有機組成,這些要素質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整體;而每一個構成要素又是一個子系統,也是一個整體。因此,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模式,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方法論的根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方法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實踐中的應用。
2.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盵11]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構成成分復雜,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全方位存在,它們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廣泛影響。與此同時,這些復雜因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極其復雜。即使在高校內部,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也全方位存在且復雜多變。大到課堂教學,小到校園內的一草一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而大學生正處于智力發展的高峰,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敏感;當代大學生又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通過網絡可接觸到來自全球的信息,這些信息更是魚龍混雜,成為大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影響因子。在復雜的校園環境條件下,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某一個部門和單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遠遠不夠,高校的每一個教職員工、每一塊土地、每一個平臺都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載體,都應該成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因素。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構建,整合協同高校范圍內各種因素,減少和抑制各因素之間的內耗,最大限度發揮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3.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是應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的現實要求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實效性不足的問題?!啊畬嵭允歉咝K枷胝喂ぷ鲀r值目標的內在要求,然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與預期的價值實效性目標還存在著較大差距?!盵12]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物質欲望沖擊著人們對精神境界的追求,由此導致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減弱。大學生作為現實世界的主體,同樣會遭受各種物質欲望的誘惑,這種誘惑往往會瓦解他們對精神世界進行改造的愿望。因此,雖然通過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加強,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針對性、時效性、實效性不足等問題?!盵13]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的傳播更加具有隱蔽性且難以控制,各種信息分裂和消耗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并進一步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體系造成了嚴重損害。”[14]除此之外,高校內部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存在差異,導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內耗等。正因為如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知難入心,‘行難落地,……‘知與‘行難以有效統一與相互促進等問題。”[15]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策略
1.強化高校黨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責任
習總書記提出,“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16]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高校的黨委將對黨組織和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與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開來,忽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必須強化高校黨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責任。首先,黨委必須組建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協調組織。為了使全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能夠產生聯動,各個職能部門的負責人,以及各個院系負責人都應該納入領導協調組織,對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職責進行明確規定。其次,堅決糾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虛化問題,學校黨委必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一次全面的自查自糾,他查他糾的整頓活動,以達到全面把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之處,使改革做到有的放矢。最后,高校黨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帶好隊伍,做好表率。高校黨委要加強學習,深刻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必須以實際行動,切實、可行、有效地落實中央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關規定,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會議傳達和文件學習活動之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親力親為,深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為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從“心”的交流開始,然后改變行為。
2.構建齊抓共管且責任明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依靠任何一支力量都實現不了,必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讓所有高校正式組織都積極參與其中,不僅要負責好自己的“責任田”,而且要協調配合其他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黨委是控制這個齊抓共管工作格局按鈕的機構,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將學校各單位各部門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首先,高校各個職能部門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服務意識和能力,熱情、周到、高效、公正地服務學生,使學生在被管理和被服務中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魅力。其次,各院系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結合起來。一般而言,院系對學生在生活、學習和思想上的情況比較了解,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效果會更好。再次,對于學生自己的社團組織,學校要加強指導和引導,注重培養社團的民主氛圍,形成公開公平的運行機制,使學生社團成為培養學大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最后,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戰斗堡壘,讓黨員教師成為三尺講臺上永遠不變的正確的精神引領力量和方向。
3.整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釋疑解惑的能力
習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7]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社會日新月異,新生事物不斷出現,生活和成長于其中的當代大學生會有許多疑惑和不解。面對這種情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針對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解釋說明。然而目前的主要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雖然學歷層次較高,對知識學習和理解能力也較強,但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將自己的工作僅僅停留于“本職”上,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明確要求,在與學生接觸中要有馬克思主義立場,都能高效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析大學生的現實困惑。為此,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建立輪訓制度,建立學歷教育的激勵制度,為他們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
4.活用網絡工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習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8]方式方法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曾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盵19]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或船”是有的,但總體上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不能適應由互聯網主導的智能時代的到來。首先,要增強增加學生體驗教學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終極目標是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并踐行之,而體驗教學對實現這一終極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正如杜威曾說過的,“從別人那里聽來的知識也許能使人產生某種行動……這種知識不能培養個人的主動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20]。高校要倡導學生積極參加志愿者組織,推動學生社團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互助活動、參與校園環境建設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奉獻、參與的快樂和艱辛,豐富他們的生活閱歷,鍛煉他們服務社會的能力。其次,教師要熟練掌握網絡工具,構建網絡平臺,利用網絡平臺及時反映社會熱點問題,回應大學生的思想困惑。要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智慧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智慧課堂建設和教學中?!案咝K枷胝喂ぷ髡咭鲃幼鳛?,關注大學生網絡輿情,把握學生輿情動態,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網絡輿情引導之中,引導高校網絡輿情向著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方向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盵21]與此同時,還要加強網絡規范建設,提高大學生的踐行網絡規范的能力。
5.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習總書記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并強調要“整體推進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等隊伍建設,保證這支隊伍后繼有人、源源不斷?!盵22]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我國在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紛繁復雜的變化面前,要發揮積極影響,抵消和抑制消極影響,教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方法,而且要在人格上、思想上、道德上給予學生正確引導。然而,要育人,先育己。鑒于此,必須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首先,構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標準,將其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同時,必須嚴格執行標準,使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應定期以講座的方式講解教師職業倫理知識,尤其是要結合工作崗位提出踐行職業道德的具體要求。其次,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必須提升輔導員整體素質,強化學習和培訓,使他們清晰地認清自身的職責和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另一方面必須提升大學輔導員的福利待遇,創設他們的升遷渠道,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6.培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習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盵23]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健康的校園文化對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中,必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首先,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正確的方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此保證校園文化能對大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設上,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通過發掘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激發他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的熱情。如校史傳播、?;赵O計、校訓內涵講解、學校相關制度規范的完善及執行等等方面,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讓他們在參與中領略校園精神文化魅力。最后,美化大學校園物質文化,使校園景觀、地標建筑和樓宇等成為精神文化的載體,使其融入美學理念,體現出精神文化之美,如此可以啟迪學生,使其感受美、發現美,從而創造美。
參考文獻
[1][16][17][18][22][23]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14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 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5] 佘雙好.現代德育課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7.
[6] 張紅霞,紀詠梅.知識傳授與信仰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重任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41.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9] 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10] 張耀燦.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0):10.
[1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1.
[12] 許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路徑探索[J].教育探索,2015(8):111-114.
[13] 黃國輝,婁東生.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5.
[14] 李景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12-13.
[15] 王莎,王建軍.運用大數據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9):89-92.
[19]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0]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2.
[21] 呂峰,王平.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原則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18.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