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我國教育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培養目標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主要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傳統、落后的建筑智能化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了,因此,課程的優化和改革應該是高職學院重視的主要問題,本文主要以技能大賽為手段,在智能化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主要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技能大賽 建筑智能化教學 課程改革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各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高職校院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其教育的技術、能力以及水平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高職學校中,建筑智能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程,而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是學校的重要工作。因此,想要從根本上達到教學的主要目標,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建筑智能化技能大賽,其不僅能夠有效的將課程進行改革,同時還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一、建筑智能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模式落后、傳統
在當前的智能化教學中,大部分的老師教學的過程中都是全力的講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從來沒有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現象就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都比較的差,無法達到企業的需求。同時,在老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也比較過于的理性,并未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導致了整個課堂沒有一丁點的生動氣息,學生也很難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合理的運用。
(二)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力度不足
在當前的發展中,校企合作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在當前的形式和發展狀況來看,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一個比較低級的層次上,這不僅不能促進學校、企業以及學生個人的發展,并且也與合作的目的相差甚遠。所有的合作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校企合作也是如此。大家都熟知,國家建設學校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給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然而對于企業來說,卻有一點不同,校企合作最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及時的了解、和掌握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只有了解到了這一方面的問題,學校才能更好的在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案上進行有效創新和調整。建筑智能崗位在企業中屬于重要的部門,大部分的企業都認為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各個方面都比較的差,并且經驗也不足,所以都不太愿意接納學生,因此,學校在這一問題上還需要下足功夫,為學生提供有利的平臺。
二、技能大賽在建筑智能化課程中的主要作用
(二)實現理論知識向技能的轉變
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中,對人才的需求都比較的高,并且是要具備綜合能力和素質的人才,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如此,其不僅需要學生自身具備較高的建筑智能化理論知識,更需要的是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必須要結合企業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對建筑智能化課堂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同時,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企業崗位所運用的知識和技術都進行有效的融合,老師也應該講解與建筑智能化崗位相對應的知識與技能。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的將建筑智能的日常工作視為教學的基礎內容,從而全面的實現建筑智能化理論知識向技能方向轉變。
(三)加強校企合作,提供操作機會
在建筑智能化的教學過程中,開展技能大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校能夠重視學生的技能培養和訓練,并加強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使更多的學生能夠達到企業的標準和發展需求。技能大賽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平臺,能夠促進學生的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在整個過程中,也能促進學生互相溝通、交流和學習,從而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并不斷將自己的能力進行完善和提升。除此之外,通過技能大賽,學校也能夠向企業展示學校的實力和人才培養效率與質量,讓學校能夠更加深入的對學生進行了解,熟悉學生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操作能力,從而讓學校和企業得到有效結合,并促進建筑智能化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優化。
三、技能競賽在建筑智能化課程中的主要效果
(一)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各個高職校院也在不斷的開展技能大賽,根據情況來看,其主要就是考驗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學生只有對這些知識進行不斷的學習,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這樣對學生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客觀評價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技能競賽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評分標準來說,其設置都比較的傳統,就使得比賽的成績反映出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反映出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思考能力。因此,通過技能競賽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就能對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都進行評價,并且評價也更具備客觀性。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職校院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也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時代的變化導致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的更新,因此,學校和老師要不斷的對課程進行改革和深化,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研課題成果,課題編號:zjzw2016029;作者單位: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