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強、思維嚴謹的一門學科,而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學習數學大多數都缺少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甚至討厭學習數學,這種教學現象非常普遍,如何改變這種教學的現象、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成為了教學改革比較關鍵的部分。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的結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行學習,從而將厭學變為樂學,主動的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樂學 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以及技能的同時提升資質對數學本質的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學習數學的自信,從而讓自己更加積極的去學習數學,將學習數學變為一種樂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有正確的引導以及合理的掉空,讓學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有樂學的動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為學生創設樂學情境
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學生有興趣參與的教學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效果比較明顯的一種方法,學生在情境下的學習效率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下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學生通過教師所創設的情景會有很高的學習欲望,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積累一定的經驗。在創設教學情景時,教師應考慮到教學的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情境中敢說、敢想,還能激發學生質疑的意識,敢于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理解和意見,為學生創設平等民主的學習情境。有趣的故事情境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合到故事情節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對于故事有很大的興趣,敢于幻想是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所以教師可以將二者結合進行考慮。
二、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
數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生活中每個地方都與數學知識相關,數學離不開生活,而生活中包含著數學知識。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將數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將生活引入到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的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處理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時能夠將數學知識進行應用,在問題中理解數學知識,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比如在進行小數加減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自己扮演賣水果的叔叔或者是阿姨,將事先準備好的水果貼上價格標簽,比如,蘋果每個是3.5元、香蕉每根是4.8元、菠蘿每個是3.9元、鴨梨每個是2.5元、西瓜每個是8.7元、教師可以讓同學隨意的挑選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水果,選完之后可以讓學生算一下是多少錢。這種賣水果的情景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學生自己本身也經歷過,在面對這種生活實例的時候學生會表現出更積極的興趣,從而更加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活動中。單純的通過教材講解學生很難對小數加減的的學習產生興趣,也不會對其中的規律以及技巧進行深入的探究,當教師為學生創設這種生活化的實例后,學生參與的熱情被很好的激發出來,在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也會更加的用心,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將小數加減的知識領悟的更加透徹,也能更好的應用相關的知識去解決其他類似的加減問題。
三、巧妙運用教學語言,創設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象生動的語言以及恰當的手勢和表情,是一名合格教師所必備的教學技巧,所以教師應注重對其的使用。教師可以利用語言的技巧在教學的過程中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求解欲望。在導入新知識以及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些能夠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欲望,從而主動的進行學習。比如,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計算兩個相同數的加法,在計算幾次之后可以與教師進行比賽,快速的解答出結果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欽佩,這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我回計算的這么快呢?”、“加法計算較大的數值會不會比較麻煩?”、“誰知道更簡單的計算方法?”、“相同加數在求和的計算方法上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嗎?”之前學生通過兩個相同加數的計算已經讓他們了解到計算相同加數在面對較大數值時會比較浪費時間,所以在教師進行提問之后求知的欲望已經被充分的調動起來,這時教師再將乘法的計算規律以及方法講解出來學生會更加的樂于接受,在理解上也會更加的深刻,學習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四、設置課堂實踐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學生只依靠教師講解來獲取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來說是不夠的,只通過感官進行學習,學生不僅容易產生疲勞,記憶也不會太深刻,對于學習的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夠,學習的效果就會差一些,所以教師可以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多設置一些能夠動手實踐的環節,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生的能動性很強,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一些畫、量、比等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提高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進行正方形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出學生邊長的數值,讓學生自己用尺子在本子上繪畫出正方形,然后給出學生正方形面積的公式,讓學生了解到正方形面積與邊長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在試著讓學生畫出邊長不同的長方形,對比正方形的面積求解,可以了解到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解答的方法不一樣,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了解到相關的知識,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了有效的拓展,學生擴大了知識面,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熱情被充分的調動出來了。
參考文獻:
[1]朱陽金.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
[2]段成彬.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3).
(作者單位:吉林省雙遼市臥虎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