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作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探索作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和語文水平。語文教材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具,我們應當巧用教材,讓學生根據教材的啟發來進行一些習作小練筆,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本文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希望為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教材;習作小練筆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習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與此同時,教材中有很多優美的文章,并且能夠給學生以足夠的啟發,我們應當巧用這些教材,讓學生進行一些寫作小練筆,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感受自然,暢談美麗家鄉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自己有所感悟時,應當及時記錄下來,與此同時,應當鼓勵學生感受自然,以自然為背景進行習作素材積累。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仍然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有比較強的求知欲望,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他們想象力比較豐富,而豐富的想象力則是習作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愛好來創設相關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小學生普遍活潑好動,向往外界的大自然。美麗的大自然是他們成長的搖籃,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并沒有注意觀察自然,因此導致寫作時沒有東西可寫。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組織春游活動和踏青等,讓學生擁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深深體會自然之美。當學生滿心歡喜地擁抱大自然、欣賞藍天白云時,教師可以稍作點撥,詢問大家玩得是否高興,是否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種美和心中的感情表達出來。于是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個個躍躍欲試,思維活躍,從各方面描述家鄉之美,這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并且幫助學生提高了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草原》《落花生》等文章時,學生能夠學習到作者對自然的描寫手法,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優化自身的表達策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學習教材的寫作手法,尤其是作者對于遼闊草原的描繪、對于花生的描繪,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從而提升習作能力。
二、利用生活環境培養寫作能力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對于自然和社會的認知仍然存在于一個小范圍之內,但是,對于周圍未知的事物,卻有比較強的探索心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特點來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內讀物和課外讀物,積累和記錄優美詞句,有空就復習一下,從而進行模仿性寫作。例如學校里有很多花草樹木,當春天或者秋天開學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就學校內部的美景寫一些詞句,題目不限,并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評比,選出一個寫作小能手。
三、學習偉人事跡,增強愛國情懷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有名人事跡以及偉人的故事,而這些不屈不撓的精神則是語文教育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閱讀這些素材,并且發揚偉人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為了更好地營造一種語文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在班級的墻壁上張貼偉人的事跡或者名人名言,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這些名言警句的影響,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領學生參觀一些名人的景點,并且為學生講解名人的事跡,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先烈的偉大精神,這對他們有很大的觸動。與此同時,這也是非常良好的作文素材,通過運用這些素材,學生的語文水平能夠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精神水平也能夠得到提升。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的字里行間會充滿愛國之情,而且感情飽滿。例如在學習《飛奪瀘定橋》這篇文章時,學生能夠學習到先烈的那種大無畏精神以及死而后已的氣概,這也是優秀的寫作素材。
四、體驗風俗習慣,贊揚淳樸民風
每一個地區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民風,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了解本地的民俗習慣并且體驗鄉村風情,感受濃濃的淳樸民風。例如一年一度的春節、全家團圓的中秋節、賽龍舟的端午節等等,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節日。通過這些節日,學生能夠體驗到很多歡樂,這些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觀察這些節日中的人和事,從而體驗到濃濃的鄉村親情以及尊老愛幼和勤儉節約之風,這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他們積累日常的寫作素材,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他們的感情表達能力,這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活用素材進行習作小練筆是十分重要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并且讓學生建立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鈕云祥.小學作文教學體系的研探[J]. 基礎教育,2007(11).
[2]顧穎.讓習作范文不再淪為“雞肋”——淺談如何用好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范文[J]. 江蘇教育研究,2013(5).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