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鵬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于高中物理教學提出較高的要求。要提高物理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優化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物理學科的價值和作用得到發揮。利用網絡環境,構建有效的教學平臺,讓網絡資源和平臺成為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臺階,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改革
1引言
傳統教學模式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并未養成主動探索的習慣,社會的信息資源與學生幾乎隔絕,學生無法對信息進行篩選與應用,也并未養成主動探索的精神,社會的信息資源與學生幾乎隔絕,學生無法對信息進行篩選與獲取。難以提高信息處理能力,也無法滿足當前信息社會對于人才發展的需求。網絡技術的發展,更新的教育觀念,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提高學生自主選擇權。加強網絡環境下高中物理教學,能夠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特點
傳統的物理課程教學,主要是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知識內容也僅僅是書本知識,學習思維和學習視野受限,不利于高中生物理課程的學習拓展,且在這種被動化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抽象性的物理概念和原理等理解不夠透徹,影響學習效率。在網絡環境下,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則能夠促使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課堂形式得到轉變與發展,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具有鮮明的信息化特點,老師在課前能夠為學生搜集資料,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物理實驗視頻、圖片以及其他形式的資料內容等,使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更加生動化,打破傳統的生硬式教學講解模式;且在網絡環境下,物理老師可用的網絡設備較多,包括電子白板、投影儀、其他多媒體設備以及遠程計算機等,課堂教學先進化,內容講解便利化,學生的課程學習也更加形象化。
3網絡環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改革
3.1指導學生運用網絡資源,深入了解物理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高中物理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應當讓學生掌握學習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單方面依靠網絡資源,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但是卻難以保證學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識,所以教師應當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深入理解課堂上所講的重點與難點。可以在課余時間在網絡中查找與課堂內容相符的物理知識,教師在校園網中建立知識連接,使學生在訪問校園網時能夠直接找到相關知識以及物理習題的講解過程等,也可以通過課堂知識拓展等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分享網址,讓他們能夠在遇到難題時自主利用網絡資源尋求解答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信息歸納能力。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三運動定律》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建立微信微博,通過微信公眾號發送與教學內容相配合的網絡學習模塊,使學生能夠在課后時間訪問教師的微博與微信。通過在線交流與探討,有助于縮短師生間的情感交流距離,也能夠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學習物理知識。
3.2打破空間限制,開展遠程教育
網絡環境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要突破時空限制,基于網絡技術支持,積極開展遠程教育,以更具靈活性與實時性的遠程教學拉近師生之間的溝通,幫助學生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對學生的難點與疑點進行及時解答,使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興趣與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牛頓第三定律知識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后對該部分知識進行復習。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借助網絡平臺,可以與教師進行在線的溝通交流,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解答自主學習中的困惑,有針對性的解答,學生有充分的課后時間里,可以獨立自主的進行知識學習,這種課內教學向課外教學的延伸,將產生課內外聯動效應,促使物理教學有效性得到提高。
3.3利用網絡環境,開展師生互換角色的課堂活動
在改革過程中,讓師生之間互換角色是改革的重點,也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對于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挑戰。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向學生傳遞物理知識,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可以互換,讓學生做“小老師”,對學習內容進行講解、歸納、總結,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網絡環境,開展師生互換角色的課堂活動。例如,在講“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點時間課前預習。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新課內容,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框架。然后讓學生針對新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請兩三位學生上講臺利用多媒體設備和老師展現的內容講解自己對新課內容的理解,并對預習中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最后匯總學生的問題進行深入講解。這樣,促進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3.4應用合作學習模式
高中物理的學習相對比較枯燥和復雜,學生對抽象的概念和物理規則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都依賴于學生自己的推理演繹能力和對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合作學習模式,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引入學生的討論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問題進行分析驗證,再運用一定的信息技術并根據小組討論出的研究方案進行實驗驗證,最后小組之間進行成果交流,對探究的問題進行歸納演繹,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斷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一個補充的過程。比如,在學習超重等章節時,教師可以先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然后向同學們明確超重、失重的概念和產生的條件,并提出一些應用場景,學生在ASP程序中對問題進行討論和測試。發揮多媒體教室的優勢,讓學生們在小組內進行合作,小組之間進行競爭提升學習效率。
4結束語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整合物理學科的教學資源,扭轉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優化學科教學結構。在網絡信息時代下,教師應當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實現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升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方法,才能夠使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物理知識探究。
參考文獻:
[1]溫俊霞.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5,27:135-136.
[2]馮愛珠.網絡環境下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03:63-64.
[3]丁曉龍.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家教世界,2014,0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