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纓

摘要:針對心理壓力管理策略與方法進行分析,分析了心理壓力源,同時還研究了心理壓力對人的影響,主要有:影響身心健康、對工作的影響。結合這些內容,探討了心理壓力管理策略和方法,主要有:鍛煉身體,積極適應工作環境,提升工作境界等,最后總結了壓力管理心理學技巧,如認知層面的管理和人際關系技巧等。
關鍵詞:心理壓力管理;壓力源;身心健康;工作績效
在現代社會中,處處存在競爭、選擇和挑戰,這些內容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前,工作壓力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同時還不斷出現新的壓力源。人們要日常生活中,要充分了解自身壓力所在,對自身壓力進行科學管理,確保有一定壓力,但是要將這一壓力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免壓力的存在導致正常生活受到影響。
1 心理壓力源分析
在實際生活中,壓力的使用范圍并不嚴格,對于不同人而言,對壓力的看法也存在不同之處。對于醫生而言,會站在生理機能的角度對人的壓力進行分析,對于心理學家而言,可能會從人的行為和心理轉換的角度進行分析,管理學家則會從機構競爭角度對壓力進行解釋[1]。一些普通人,會站在日常生活角度對壓力進行解釋。對一些科學文獻進行分析認為,對壓力進行概括,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第一方面,主要是指令人感到緊張的事件。第二方面是指一種主觀反應。站在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壓力也就是一種心態,該心態主要是從人體內部體現出的解釋性、感情性和防御性的反映過程。第三方面是指,壓力是一種針對或者上哈侵入的一種生理以及行為上的反映。對于這一反映而言,對于每個存在壓力的人而言,均容易感受到的。當人們處于一種壓力較大的狀態下時,經常會感受到全身發冷、手掌甚至腳掌心出現冷汗,臉部發熱,雙手顫抖等。
2 心理壓力對人的影響
2.1 影響身心健康
人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心理壓力反應顯示為警覺、注意力相對集中、思維敏捷,同時精神振奮。該種壓力屬于一種適應性反應,對于個體對應環境產生有利影響。另一方面,壓力對于人的心理同樣存在著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人產生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缺少自信、注意力分散等。
如果人長期處于負面情緒狀態下,對人的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經過相關研究表明,當人處于壓力狀態下,則有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反應。例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腸胃失調等[2]。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身心失調,出現胃潰瘍、偏頭疼等病癥。
2.2 對工作的影響
經過實踐后發現,人的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高低存在較為明顯的影響。該影響如圖1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個人感受的工作壓力較低情況下,工作績效則處于低水平狀態下,工作壓力不斷上升,會促使績效逐漸提升。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以為人們認為工作存在一定挑戰性,因此會努力工作,充分把握成功機會,對一些潛在問題進行有效把握。但隨著壓力的進一步提高,最后達到最優壓力水平,這時人的勞動生產效率則達到最高水平,此時的工作績效也最大。但是壓力進一步增加,超出最佳壓力范圍,人的績效工作也會隨之下降。
由此可見,在具體工作過程中,人們的績效并不是一種單純的,隨著壓力逐漸增大而增大的,如果塔壓力超出一定范圍,則會對績效產生不利影響。
3心理壓力管理策略和方法
3.1 鍛煉身體
如果人經常鍛煉身體,不但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夠緩解輕度抑郁。例如,如果門診來了一個病人的時候,需結合患者身體情況,如果患者為輕度抑郁,因此醫生則會建議患者鍛煉身體,鍛煉身體,和藥物治療的療效相似。有時會比藥物治療還要有效。因此,當人們處于高度壓抑的狀態下,可以通過運動來環節,或者處于健康狀態下的人,可以通過鍛煉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內心。曾有專家指出,人如果能夠堅持每星期三次,每次持續半小時以上的鍛煉,其得到的功效相當于最好的抗焦慮藥物[3]。因此,人們一定要認識到鍛煉對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堅持中,會逐漸養成習慣,要想持續鍛煉,必須要有交大的意志力。當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一定要具備鑒定的意志。人們要想建立起堅強的意志,需先養成習慣,如果能夠養成鍛煉的習慣,那么目標的實現就更加容易。一旦養成習慣,就無需拿出更大的意志力。行為心理學指出,人如果能夠將好的行為進行不斷重復,逐漸這一行為便會轉化成人的習慣。對這一好習慣進行不斷的強化和反復,從而便形成人的一種品質。養成鍛煉的習慣,能夠有效對抗壓力,使人身心健康。
3.2 積極適應工作環境
心理壓力基本上來自于環境。例如某政府機關請某學者去上課,在授課之前,會有專門人員給學者進行心理暗示,如|“對于今天的這堂課,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主要是以為授課對象大多是編外人員,這些員工在單位中的收入較低,崗位也偏低。同時這些人員的工作量較大。同時單位也無法對這些現實問題進行解決。即便是講課,也無法提升員工的收入。針對這種情況,學者便抱著“既然來了,就簡單聊聊”的心態。在授課過程中,該學者無意將剛才的談話講給這些員工,此時,與學者談話的領導十分擔憂。但是對于這些員工而言,上述的問題僅是壓力中的一種。要想舒緩壓力,對壓力進行科學管理,需要對工作心態進行充分把握。主要是對工作目標和工程過程之間的關系進行平衡。事實上,人都會設定相應目標,但是要意識到“失敗乃成功之母”,因此不能否定失敗或者挫折的意義所在。
3.3提升工作境界
西方心理學家娜斯洛曾經指出,人的內心需求存在一定層次,對于人的心理需求,需逐級滿足。其中第一層,是生理需求,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只有當人們充分滿足了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之后,才能考慮第二層需求,也就是安全需求。如果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則向著更高層次的需求追逐,就是歸屬需求和愛的需求。此后逐層遞增[4]。但是從實際角度進行分析,當人追求最高需求的實現時,以下的幾層需求也就得以實現。因此,當人處于一種工作環境中時,需對工作節奏進行充分把握,調整好工作心態,促使自身工作境界得到進一步提升。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避免在具體工作情境中壓力的感受。
4壓力管理心理學技巧
4.1 認知層面的管理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不同人的情緒、行為以及反映等,并不能取決于外部事物,其主要是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這就是指,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得感覺是不好的,這種情況下,關于這個人的一切都表現為“不好”。相反,只會看到這個人的優點。因此,人們對一個事情總是充滿壞情緒,或者對一些人存在偏見,則應當嘗試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觀察和分析。但是,人們時常會呈現出一種不夠合理的信念,而這一信念是人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屬于一種固定信念。這一固定信念的存在,對人的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同時也影響人的心情。第一種是絕對化要求,該內容主要就是指有些人內心思想為“我必須怎樣,你應當怎樣”。這一心態,在具體工作中,特別是軍人等,認為我們必須服從命令,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必須如何。但是在一些情境當中,例如與人相處,人們則不能對這種絕對化標準進行應用,否則會導致人長期處于一種壓力較大的狀態中。第二種是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5]。這一狀態是指,人們遇到事情,經常會對一些較為消極的秦旭,持著一種災難化的看法。如果存在這種不合理信念,則會導致人產生較大的壓力。從實際角度進行分析,人人都具備一定智慧,人們可以通過自我認知,對生活進行改變。
4.2 人際關系技巧
人們都知道,人際關系屬于一把雙刃劍,其不但可以成為一種帶來心理壓力的根源,同時也為人提供一個心理壓力的港灣。有很多心理壓力都來自于人際關系,如夫妻之間、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沖突。如果人擁有知心朋友或者親密愛人,如果出現問題,則可以和這些人傾訴,從而促使心理壓力得到化解。因此,人要學會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系,高質量主要是人和人之間要有真誠情感。
4.4 精神壓力管理技巧
富蘭克林自身是心理學家,二戰之后被解救出獄之后,創建了心理學。心理學所揭示一個道理是,當一個人,包括生命在內的,均有可能會被隨意剝奪,但是存在一點是無論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那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也就是人自由選擇的意向。這一觀點給人一個較大的啟示,人的自由意向,也就是人自由選擇的意向。這給人帶來一個極大的啟示,每個人都有自己主宰的生活能力,同時也擁有自己選擇生活的能力,該生活能力能夠營造出并建設出自身的生活。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每個人的生活中,多少會面臨一定壓力,人不能沒有壓力,如果長期處于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會導致人失去前進的動力。但如果人面對的壓力過大,則會對人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人們要學會對自己的壓力進行科學管理,確保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劉長霞,金英花.人性化醫院護理管理對護士心理壓力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8):187-188.
[2]顧子騫,王俊霞.員工幫助計劃(EAP):民營企業員工心理壓力管理的有效途徑[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 (0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