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車后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汽車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緊缺,《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是高職高專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之一,是培養技能型緊缺人才的重要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職高專;發動機構造;教學改革
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專業課程較多,如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發動機電控技術,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很大的難度。職業院校的學生因基礎知識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的維修經驗少和教授模式單一,這些因素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算理想,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用工要求。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現狀進行研究討論。
一、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生的基礎知識及學習主動性較差
高職學校的學生普遍高中成績較差,特別是數學物理成績不理想,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學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難度。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習能力比較差,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性比較強,學生之間個體差異性也比較大,大部分學生感覺學習困難。部分學生對自己在的學習動機不明確,只想取得專科畢業證書,不愿意認真踏實的學習專業知識。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并需在實際動手操作中來加深理解,比較枯燥乏味,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動機不明確,基礎知識掌握不好,被動的學習知識會影響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起來也會感覺吃力。
(二)專業知識點多,理論教學抽象
本門課程基本概念及發動機故障影響因素較多,且部份故障現象在教學中不能展現給學生,如爆震、表面點火,發動機異響,如“叮叮”“哐當”聲。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較高,如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基礎等。如果基礎知識不好,很難掌握汽車發動機構造和維修課程知識。
(三)師資力量及實踐教學比較薄弱
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普遍比較薄弱,待遇與企業相差較大,很難將有實際維修工作經驗的行業技術專家引進學校,現有的一線教師學歷較高,理論水平能滿足教學需要,但維修工作經驗較少,動手能力弱。實訓資源較少,主要是整裝發動機。學生將發動機拆開后,主要是靜態的設備和部件,需要教師指出名稱后才知道是什么和有什么功用,對于空間想象能力較差的同學,很難理解發動機的動態工作狀況。
二、改革方向
(一)加大對本課程實訓教學設備投入
積極申請中央財政的專項資金開展專業建設,提升專業服務經濟建設能力。配置汽車發動機動態教學設備和視頻,對發動機拆裝實訓臺實驗內容進行充實和優化。增加實訓發動機臺數,學生進行分小組實驗,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通過實訓,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規程,理解發動機基本構造、工作原理,熟悉專業拆裝工具、量具的使用[1]。
(二)優化師資隊伍
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進來、送出去”的模式。采取引進與聘請相結合,不以學歷為硬性要求,引進行業技術能手參與教學,聘請兄弟院校優秀教師為兼職教師。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直接從學校畢業后送到學校教學,缺乏行業經驗,選派在職青年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鍛煉,到其他高校交流學習,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改革教學方法
采用“項目教學、任務引領”,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掌握相關知識。在項目設計時注重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設計一些發動機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常出現的故障。改變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能讓學生掌握理論和技能,也制約著學生的思維和創新。因此,將課堂變為一學生為主,將填鴨式教學變為引導探索性教學。
(四)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汽車技術更新較快,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及時刪減已過時的技術,如化油器。添加發動機新技術。如發動機缸內直噴、渦輪增壓、VTEC、偏置曲軸技術等。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可以調動課堂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2]。
三、結束語
當前高職學校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汽車發動機構造和維修課程在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方面存在部分問題,教師也在不到探索改革研究。加大實訓投入、優化教師隊伍、改革教學方法等,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更好地人才。
參考文獻:
[1]趙亮.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0(2).
[2]黃鍵.《發動機原理》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改革嘗試[J].福建高教研究,2005(4/5):76-77.
作者簡介:何汽(1987—),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發動機故障。
注: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5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