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爆發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越來越呈現網絡化發展趨勢。大學生逐漸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網絡高度的開放性和自由度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愈加覺醒,同時也容易引發他們思想行為出現問題,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些急需解決的新問題。本篇文章探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特征,力圖發現網絡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繼而對其做出有效性研究。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對策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特征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有學者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為兩種內涵:一是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基于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以及高校和教育部門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有效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從而增強其網絡安全意識、誠信意識以及甄選信息的能力,積極主動地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和隱蔽性。網絡各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的反映,以及西方國家的意識滲透,需要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意識性、價值性和政治性。教育者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對其進行引導式教育。教育環境的虛擬性、開放性和動態發展性。虛擬性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最本質特征。網絡作為一個完全開放自由的世界,促使教育環境的開放性。建立在網絡環境和校園環境基礎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動態發展的,與網絡技術發展保持著動態更新。教育信息的數字化和豐富性。網絡上浩如煙海的信息,又被稱為數字信息。數字化使信息及時準確的傳遞,還能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儲空間得到擴展。教育效果的廣泛性和及時性。網絡的快捷性為教育效果的及時性實現提供了可能。以光速傳播的教育信息,使得教育效果的廣泛性得以實現。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信息多元化沖擊大學生思想觀念
一是網絡無政府狀態蔓延。網絡可以跨越國界,不同國家的思想意識都可以在網上傳遞。大學生本身好奇心較強,獨立自主意識日漸發展,同時網絡信息發表具有隱蔽性,這也使他們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完全釋放天性,隨心所欲,掙脫現實世界的各種束縛,隨意的發表各種言論。這種做法對國家的政治權威造成了沖擊,是無政府狀態的體現。二是民族國家意識淡薄。網絡跨越國界,一方面,促進大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本土意識、國家意識會被淡化,給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極其大的挑戰。三是意識形態的西化趨勢。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運用其全球信息傳播體系,對我們實行其自身的文化滲透,對我國的青年進行思想觀念的同化,從而使其意識形態西化。
(二)網絡的開放性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發展
網絡使人處于虛擬社會中,這就給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被人機對話所代替提供了可能,這種情況必然會淡化人的情感,使個人走向孤閉,引起大學生交往異化。網絡上匯集著各種繁雜多樣的信息,許多不健康信息也集聚于此,類似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大學生在網絡上獲取信息,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內在美。各種暴力信息和畫面會在潛移默化中助長他們無視法律的意識與行為,并不利于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對于人格而言,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為人格中的“黑暗”或是“惡”給予了發揮空間,多重性、封閉性以及平面化人格障礙是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格的負面影響。
(三)負面輿論弱化教育效果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傳統穩定的教學環境被各種外來的文化、思想、觀念所打破,網絡的自由性和開放性使輿論發展變得不可控。在網絡上,無論是國家的監管還是法律的約束都變得更加困難,主要依靠的是我們自覺的輿論意識,這就使校園輿論的控管更加艱難,很容易脫離正軌,甚至是失控,教育環境趨向不確定、不可控。網絡輿論負面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都會對辨別力不強、自控力不足的大學生產生不良作用。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威受到威脅
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更多的通過互聯網來獲取信息,擁有了自主選擇權,其受制性下降,相對的擁有一定決定權并且主體性增強。在各種思想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下,他們會從多元化的角度看問題不在拘泥于傳統教育者單一的思維方向;對于各種問題的探索思考也更加積極主動,自我管理、學習和教育能力上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成上升擴大趨勢,相應的老師則遇到主體被弱化的困境。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快捷性、共享性,使傳統的單一的灌輸方式被師生之間平等互動、自由選擇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這就使教師的主體權威和“話語權”遭到更為嚴酷的挑戰。
(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理念和方式方法受到沖擊
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愈加豐富多元,更具擇決性,其內容形態也由二維向三維、由靜態向動態轉變。學生使用互聯網就能夠獲取大量教育信息,傳統的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育理念發生了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灌輸法也受到了沖擊,這種建立在教師具有較高威信和絕對信息權威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在今天看來未必還能行之有效。受到校內外網絡的影響,面對面的師生交流會受到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而相對減少。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也使學生思想教育觀念發生變化,產生新的思想問題。
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對策研究
(一)加快網絡技術革新,建立網絡監管新規范
學習創新網絡技術。引進先進的網絡技術和網絡人才,結合高校本身的教學特色,加快校園網絡建設,及時普及最新的網絡技術,加大網絡技術研發創新力度。加強網絡監控力度。運用最新的網絡技術對校園網絡進行信息過濾、篩選來實現信息監管,同時還要密切關注學生在網絡活動中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方法和機制。“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將網上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日常課程中加入網絡教育來加強約束力管理,從而增強大學生網絡規范意識,學會自我分辨與管理。
(二)完善網絡教育各方面體制機制
加強大學生網絡心理和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網絡心理教育網站,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等交互性使其樂于接受心理輔導,及時解決心理問題。及時充實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培養健康的網絡心理素質。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責任感,切實加強網絡道德宣傳,規范學生的網絡意識和行為,培育良好的道德風尚;增加開設相關課程,加強道德自律意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明辨力、學會進行正確的辨別。把握網絡道德,培育學生的選擇、判斷和辨別能力。建設大學生網絡法制觀念。建設網絡規章制度,高校需不斷加大對學生的上網管理力度,減少違法違紀事件的發生。加大網絡法制宣傳,通過微博、微信、qq等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載體來進行法制宣傳和法制服務,努力營造良好的網絡風氣,樹立大學生網絡守法新風尚,促進其全面健康成長。
(三)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創新教育觀念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進網絡環境中人的觀念發展為目標,良好的政治、品德、知識和心理素養是對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質要求,同時關于計算機的使用、網絡語言技能的掌握、網絡信息搜集處理和網絡教學組織也是其應該具備的基本要求。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觀念。就主體觀而言,老師和學生是平等互動的。對于教學對象而言,老師需針對個體因材施教,同時找到共同點,發現教育普遍規律。就教學任務而言,要善于開發學生潛能推動其主動創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四)轉變教育方式,實現教育現代化
網絡安全、網絡文化和網絡德育、心理、法制教育都是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內容。教育內容的豐富化、復雜化要求教育必須突出價值性、意識性和趣味性,拓展其影響面。同時還需有針對性,從客觀實際出發,抓住學生的不良思想和問題,做到對癥下藥。利用網絡創新教育方式,改變一成不變的教育時間與地點,增強其靈活度和自由化。
參考文獻:
[1]張瑜.網絡思想教育研究學術探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32(12):14-15.
[2]張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發展與創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4-183.
[3]方文,黃榮華.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51-53.
[4]徐建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31.
[5]曾昭皓,李衛東,陳靜等.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工作理論與實務[M].桂林:廣西師范出版社,2013,20-24.
作者簡介:胡靜波,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