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聯系越發密切,政治、經濟交流帶動了各個國家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滲透。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之中,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避免學生被腐朽文化、媚俗文化所影響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文章主要對多元文化下的大學思政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以及高校今后的工作策略做具體分析。
關鍵詞:多元文化;大學;思政教育;挑戰;策略分析
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容易受到腐朽思想、低俗思想的影響,從而走向墮落的不歸路。面對多元文化的到來,高校更要注重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及時發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恰當的策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
一、多元文化下大學思政教育的新變化
由于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強化,文化方面也出現相互滲透的、多元發展的新形勢。如今多元文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在多元文化價值的影響之下,大學的思政教育工作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
(一)多元文化推動思政教育工作進步
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大學已經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鍛煉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接觸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新時代的學生是帶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于很多事物往往具有自己的認識和想法。
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大學應該注重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優勢,不同的文化之間也要相互借鑒與學習,思政工作者也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面對不同文化時要堅持和而不同,使得學生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用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如今的國內外的發展形勢,并且認識到傳承和發展本國文化的重要性。大學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功能,學校應該堅持文化育人,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人。
(二)多元文化促進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面對多元文化帶來的諸多挑戰,大學思政教育工作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轉變工作理念,很多思政工作者已經認識到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學生產生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以往說教式的教育教學手段已經不再適用于開展當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很多高校也在積極地使用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們的思政素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實際上思政教育本身就具備與時俱進的品質,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大學的思政教育也在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強化思政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影響力和作用。青年的發展事關民族的未來,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思想的青年才俊成為高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工作,對于學校來說應該立足校園實際,充分了解廣大學習的需求,不斷創新教育方式,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多元文化下思政教育內容不斷豐富
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容易迷失在多元文化之中,進而出現一些思想上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的思政教育內容要不斷拓展,解決學生在思想上遇到的新困惑。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念需要大學在思政工作開展中順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不斷拓展新的思政教育內容,為學生們打造多姿多彩的思政教育課程。
實際上思政教育的很多內容都被學校所忽視,學生在家庭之中又得不到相關教育,必然會在自身的思想上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因此學校可以開展倫理教育、生命教育等,這些對學生有更好指導性意義的教育課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青年人才承擔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大學教育在培養專業人才時,更應該注重學生思想工作的開展,強化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二、多元文化下大學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一)我國思想文化受到嚴重沖擊
由于信息社會的到來,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各類媒介了解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學生通過各類媒介在學習各種先進文化的同時,也會接觸到一些落后的腐朽文化,這些文化垃圾不斷滲透到學生中間,就會造成學生思想上出現一定的問題。
同時更為駭人聽聞的是由于東西方文明之間存在差異,一些西方的敵對文化會通過不同方式滲透到國內,企圖顛覆并領導我國的文化,并且否定共產黨的領導,這樣的腐朽思想正在一步一步危害著學生的身心健康,被誤導的學生很容易做出危害周圍老師同學、危害社會的暴力事件。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思政教育工作一定要不斷改革,給學生以正確的思想引導。
(二)社會文化傳播對思政教育造成阻礙
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向學生傳遞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認同本國文化并且可以身體力行傳承傳統,發展我國的現代文化。思政教育在學生之中具有一定的主導性,但是這種主導地位正在被良莠不齊的社會文化沖擊著,學生的思想容易被新媒體傳播的各種不良思想誤導,不利于他們今后的成長。
三、多元文化下大學思政教育工作策略分析
面對多元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帶來的沖擊,學校應該注重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創新,采取有效的策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注重思政教育理念的創新
越是在多元的文化之中,就越要深入培養學生們的主體意識、批判精神、創新意識以及獨立人格品質。思政教育不能夠貫穿學生發展的全過程,因此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學生文化自覺性的培養,讓學生主動承擔起本國的文化歷史責任,認識到文化地位對個人成材、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注重思政課程文化品性的提升。作為大學生他們對很多事物有自我的認知和判斷,思政教育課程應該充分挖掘內在的文化內容,不斷豐富課程教育,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各類特色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師生打造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實際工作開展中要注重學生的團課、黨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弘揚社會核心價值觀念,正確引導學生思想,強化學生對于主流思想的認識。
同時隨著十九大的順利召開,大學思政教育內容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在日常課程的開展中,應該引導學生及時學習新思想、新觀念,尤其是要首先強化學生黨員的教育,組織學生黨員進行觀看相關視頻,組織教師向學生全面解讀十九大的內涵,讓青年學子明白,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讓他們認識到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階段,有效增強大家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學生黨員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周圍同學,引領學習新思想、牢固樹立新觀念的校園新風尚。
(二)豐富思政教育方法
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學校各類活動的開展,想要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工作時效性,就應該注重思政方法的改進和提升,教師可以開展多樣的思政教育形式,例如設立校園傾訴角,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向學校表達自己生活、學習上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及時引導學生采取有效方式解決問題。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現場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開展思政教育。
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思政教育也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教師在嘗試課堂教學新方法之前,應該明白思政教育應該做到“以心換心”,首先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需要什么,例如十九大的順利召開,很多學生都通過網絡在線觀看直播,那么他們是否真正了解十九大?是否看到十九大中和他們自身相關的內容?教師應該結合時事政治,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開展思政教育的課堂教學。
其次教師要明白自己有什么,由于不同學校自身的環境、以及教學資源有所不同,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抗戰紀念館以及相關的景點進行教學,讓學生實地體驗和了解我們黨的發展史,成長史和進步史,讓學生充分明白,中華民族之所以可以一路披荊斬棘,不斷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是在黨的領導之下,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最后教師在明確思政教育內容之后,應該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例如在今后的課堂之中,可以結合十九大開展一個班級關于十九大知識的比賽,用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們了解十九大,教師及時解答學生比賽中遇到的難點,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這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從心底認同思政教育,并且接受思政教育內容。
(三)注重思政教育載體的擴展
在大學生中間開展工作,需要了解學生經常接觸的事物,例如學生多會通過手機、電腦等了解各類信息,學校就可以通過虛擬的網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大學可以設立思政教育網站來提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通過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媒介,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習到文明健康的文化。同時學校還可以開放網絡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思政課程的學習,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總而言之,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任重道遠,大學應該不斷順應時代創新工作方法,豐富教育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為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大學自身教育工作更要結合社會實際,學校實際,不斷做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鄭清一.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4:74.
作者簡介:羅志東(1963—),男,漢族,安徽肥東人,大專,政工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